close

 如果說,海角七號的主軸是什麼?


我想,是成長、勇氣與希望吧!


海角七號與初代星際大戰


在講海角七號之前,我想談談另一部也是我最愛的電影:星際大戰。話說初代星際大戰拍攝過程中也遇上不少風風雨雨,而當上映之前連喬治盧卡斯都覺得可能會大失敗,全美更只有37家戲院肯播映,在上映前夕,可說瀕臨潰敗,僅存一絲希望。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星際大戰一上映就大紅,靠得全是故事吸引人引起的口碑,最後廳越播越大、越播越多,上映長達一年之久。對於之前極度悲觀的喬治盧卡斯來說,這個結果簡直是奇蹟。

初代星際大戰的故事也相當簡單:一個農家少年被迫出外冒險,在一個年老的智慧長者引導之下,和流里流氣但有兩把刷子的同伴,為了崇高的目標──其實是覺得公主很漂亮──和追尋自我的自由,捲入了意想不到的冒險,最後完全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很老梗吧,很公式吧,了無新意,但是,觀眾愛死了。

星際大戰當年也被狂批技術生嫩、結構亂七八糟、甚至毫無深度,但是它卻一直到今日仍然是經典。

當年,美國正深陷越戰和水門案之中,人們對未來充滿絕望,星際大戰這部電影,主題是成長、勇氣與希望,在最艱難的困境中,仍然不放棄努力,就算勇氣只剩一點點,只要相信,原力與你同在,就算要面對的是死星這樣不可抗拒的威力,仍然能奇蹟的逆轉。

路克需要奇蹟,星際大戰需要奇蹟,喬治盧卡斯本人也需要奇蹟,一部低製作成本,模型怪異又粗糙,演員都是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導演也只拍過一部還算成功的電影,題材聽都沒聽過,沒有任何電影院看好,上映一再延後,所面臨的困境不下於死星的威脅。

而美國當時也需要奇蹟。而這剛好就是一部提供奇蹟的電影,星際大戰意外的以自己的困境為題材了,這讓電影從內到外,從導演到觀眾,全都站在同一陣線上,結果達成了奇蹟。

海角七號跟初代星際大戰的遭遇,是否有驚人的相像呢?

若要說海角七號的主題是什麼,我想我會說:成長、勇氣與希望。

還有,或許,小小的奇蹟。


海角七號與當幸福來敲門


阿嘉遇上了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他離家打拼15年的結果化為烏有,只能帶著滿腔憤慨,騎著破爛到不行的機車回到老家。


當幸福來敲門中,克里斯賈納也是一個相當有能力的業務員,但是他一個進貨眼光錯誤,淪落到一窮二白的困境。


阿嘉比起克里斯,可說幸運多了,他至少不愁吃穿,還有財大勢大的「繼父」罩著,工作也不愁,還有表演機會天上掉下來。


不像克里斯,被房東趕出來,要想辦法住,想辦法吃,他還要賭上一切,去拼那個無給職的實習工作,即使錄取僅一人,在這麼渺茫的機會下,克里斯的勇氣表現令人動容,不管希望再小,他也不放棄,被車子撞了也要繼續上班,沒地方住時,與兒子躲在地鐵廁所淚流不止,過程中,他差個幾美金就大概要餓死了。


相較之下,阿嘉可就是醉生夢死的多了。但是,雖然我看「幸」片哭得半死,可世界上有幾人真能有克里斯的大無畏勇氣,與永不放棄的毅力?可能一隻手數得出來吧!這樣的劇情,事後想想,是否太不真實?若非威爾史密斯的演技爐火純青,「幸」片可能不會如此動人了。


如果說阿嘉缺乏的是勇氣與毅力的話,那麼「幸」片缺乏的就是:成長。克里斯在片子的一開始就已經是很能幹的業務員,他也一直都很堅毅,所以「幸」片只是一部勇氣與希望的故事。


但「海」片是成長、勇氣與希望的故事。


阿嘉跟我們每個人一樣,有弱點,有缺點,會怨天尤人,會沮喪,有想做的事,卻沒有勇氣去做,有該做的事,卻沒有毅力去做,這不就是我們嗎?像克里斯那樣的完人註定要成功,但一般的小人物,也應該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是嗎?



海角七號與曼哈頓奇緣



曼哈頓奇緣,簡化來說,我想它是部關於成長的片子。劇中的男女主角,各自代表一種幼稚,吉賽兒的過度天真,自我本位,可以說再過頭一點就是標準的「公主病」了。而羅伯的強調完全理性,其實只是怕正視自己的傷口,因而躲在藉口之後的幼稚心態。兩個如此相異的人,互相接觸,為彼此開啟了新的視野,在兩人互相衝突,互相磨合,進而互相學習,互相愛戀的過程中,兩個人成長了,吉賽兒學會了生氣,學會了悲傷,學會了觀察他人的情緒,也學會了真愛不是互相唱首歌就算了。羅伯則學會了坦白面對自己,不再故作理性實則不懂如何去愛。


阿嘉與友子的相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吉賽兒和羅伯相識僅三天,阿嘉與友子則有七天。


不同的是,吉賽兒和羅伯極為相異,阿嘉與友子則極為相同。


相同的是,在兩人互相衝突,互相磨合,進而互相學習,互相愛戀的過程中,兩個人成長了。


阿嘉還有其他的成長。


一開始,他認為自己才懂,把其他團員視為破銅爛鐵。或許,就是這種態度,讓他在台北嘗到失敗吧!


然而,到後來,他已經懂得去與團員互相配合,即使被搶了麥克風還是有點不情願的樣子,但是他很快把舞台讓給大家,自己拿起了大聲公,結果,融恰的合唱,比他的獨唱還更有力量。


阿嘉從目中只有自己,成長為能體諒並與他人配合,他學會了凡事要有點彈性,要留點空間,才能容納別人。當他聽到中孝介的歌聲,他說:我終於知道以前為什麼有人說我唱歌太用力,除了歌唱上的體悟,阿嘉其實也體悟了處世之道。



一點小小的奇蹟



克里斯有拼上一切的決心,路克有原力相助,那,一介凡人的我們,該怎麼讓奇蹟發生?


一個人做不到的,一群人可以做到。在海角七號裡面,奇蹟是這樣發生的。一個人送不完的信,全體一起送,而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舞台效果,全體一起創造。


不妨,從演唱會觀眾的觀點來看如何?


一開始,若沒有水蛙先丟棒暖場,阿嘉倒數的氣勢可能就虛了許多


如果我是觀眾,「無樂不作」時,我會覺得勞馬開始加入以後,把整首歌推出了新的激動,而馬拉桑接著搶了麥克風,在觀眾的眼中真是安排的好啊,戲劇性十足,大大高唱「當夢的天行者」,把熱情推到最高點。


而阿嘉就退讓一步,此時拿起大聲公,這算是意外,但更是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我也好想要有大聲公版本的「無樂不作」啊!


而第二首歌,月琴、口風琴、小鼓、DOUBLE BASS的組合,結果讓「國境之南」這首歌,更有意境,而友子的出現在大螢幕上,更讓台下的鄉民只差沒喊起「在一起!在一起!」


友子在一開始曾說,搖滾樂重點不是只有技巧,重要的是舞台魅力,光靠阿嘉一個人,只是普通的主唱,無法激起足夠的張力,但是憑著大家各自受音樂感染隨興演出,反而產生了莫名的舞台魅力,那是一種參與感,而又傳染給了觀眾。


其實,我們在看海角七號時,不也深受這樣的參與感感染嗎?


如果海角七號賣弄太多技術、結構,那麼這樣的參與感就失去了,在這樣的原理下,樸實,不就是最好的技術?自然,不就是最好的結構?


電影就是放映給大眾看的,就像演唱會,觀眾的反應,是最真實的


於是,安可聲響起。連中孝介也受到感染,他說:再讓他們唱一首


但是,他們沒有準備安可曲啊!友子和中孝介面面相覷。


奇蹟發生了,茂伯突然彈起了野玫瑰。在台下的觀眾看來,這是一個吊胃口的安可曲安排。而野玫瑰是不分國界都會唱的歌。於是,中孝介說:啊!這首歌我也會唱。就這樣突然上台。


對觀眾來說,這樣無縫接續的安排真是太巧妙,但其實只是巧合呢


就這樣,奇蹟發生了,因為亂七八糟,反而誤打誤撞。在產業界,日本的嚴謹但反應遲鈍,與台灣的靈活但亂七八糟,一直是很強烈的對比,沒有秩序,就是台灣的寫照,但是,不見得不好,避開其缺點,將其優點完全發揮,也會產生一種力量。


破銅爛鐵,也可以成為完美暖場樂團。


沒有錢的導演,瀕臨過氣的歌手、無名日本女星、演出機會漸少的台語劇演員們,臨時抓來的小女孩,這樣的組合,也可以拍出感人的電影。


海角七號的劇情,與海角七號本身拍攝過程的故事,與導演兼編劇本人的情況,與演員們的情況,全部都同調而共鳴著,海角七號把它自己的劣勢拿來當武器,發揮到極限,反而成了優勢。


就像七拼八湊來的樂團,反而洴放出意外的魅力。


它描述了一種希望:奇蹟,真的存在,而且不遙遠,還能誤打誤撞的發生。


當我們成長到可以與他人合作,有勇氣朝前方邁進,希望就會存在我告訴朋友:看海角七號,可以帶來勇氣。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只不過是暖場成功,就能讓阿嘉重回舞台了嗎?


海角七號票房真能破億,就真能讓魏導一遂心願拍出賽德克巴萊了嗎?



或是,國片就此起來了嗎?


這只是個開始,它激勵了我們,但是,好不容易的第一個小小成功後,緊接著的,才是真正的挑戰,游擊成功,接著的是真正的正規作戰。


好比路克炸掉了死星,要面對的仍然是完整的銀河帝國武力。


好比看完了電影,我們還是要回到生活中為事業奮鬥。


往後的路會更艱困,就像孫文的名言: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但是至少有了個開始。


至少我們成長了。


至少我們有了勇氣。


那麼我們就有希望。


就像在星際大戰中,我們會說:願原力與你同在。


那麼,願海角七號帶給我們的勇氣與希望,一直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