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之所以知道《道士下山》這本書,是因為大塊在封面設計上會使用到《明騎西行記》中的復原圖,跟我告知,所以在出版前就曉得有這本武俠小說。

本來想發表一些想法,看到PTT書板上sarabande的推荐文章,自覺不可能寫得更好,就打消念頭,不過一位也在大塊的朋友說:《明騎》也是有點武俠啊!武俠已經沉寂了很久了,好書就
應該推一推,把市場做起來嘛!

我回道:你說的很有道理,它是好書,雖然我覺得它跟《明騎西行記》其實沒有互相拉抬的效應在,但我也不會因為這樣就避嫌不推,好書就是好書。只是,PTT上面已經有很棒的推荐文啦,我自認為不可能寫的比它更好,所以就不用錦上添花啦!

對方說:推薦總是不嫌少啊...

...好吧^^b


先離題一下,說到武俠小說就不得不談起金庸,我當年是怎麼開始看金庸的呢?其實是我的國中國文老師,在她導師班上沒收了一本《倚天屠龍記》,我去她辦公室的時候,她剛好擺在桌上,人又剛好不在,於是就拿起來看啦...一看下去,接下來幾年都過著到處找金庸的日子XD

當年國中生可是人人都看金庸,而金庸的文字,就拿來和我的《明騎》或這本《道士》相比好了,其實都顯得文言,國中生既然都能看金庸,誰說他們程度一定差呢?都說「看金庸學中文」,看了程度不好也變好了。

所以國中生若真的程度差,是現在的作品要負點責任。

而且國中生有100萬人,最近賣的最好的書是暮光之城,單本總銷售也才十幾萬本,現在的市場規模才這樣而已(金庸可是百萬本,再加上被禁時代的盜版流通,有幾百萬)說國中生"都"在看某種書也太言過其實,合理的想法是書不夠好看,沒有金庸這樣的書使得大多數國中生"都"不看小說,這才是正確的說法。

金庸在他的最後幾部作品中「起樓又拆樓」,幾乎已經把武俠小說的中心思想變化的可能性一網打盡,因此金庸成就了其經典地位,但是反過來說,也就是後人已經不可能再做大幅度的超越,甚至連金老本人都做不到。

(別說超越了,要跟上都很難XD,有位家長買了《明騎》給國中的女兒看,小女孩沒幾天
就看完了,他轉述她的反應說:「好看,但金庸比較好看。」...^^bb)

對讀者來說,已經有了金庸,就不需別的武俠小說了,於是武俠小說必然走向衰退,後人如果要再創新高峰,只能走與金庸不同的路線,但是近年來想振興武俠小說的作者反而較多執著在走金庸的路線(因為之前最成功),因此沒能開創新局。

《道士下山》算是成功的另闢新局,但是,我覺得《道士》其實有著濃濃的「武俠時代的結束」的感覺...「啊!收尾收的真好,或許後再無來者了吧!」。

看慣金庸小說,再看《道士》,會有種「怎麼內力跟術法鬼魂混在一起」的感覺,金老對武俠小說做了完整的去玄怪化工程,不過,回顧武俠小說的鼻祖《蜀山劍俠》,就會發現原來武俠小說就是與聊齋誌異般的玄怪幻想融合為一的,《道士下山》只不過恢復了這樣的原始傳統,可以說,它是一部相當復古的武俠小說。

但是它的時代卻選擇在民初,我先前認為,《鹿鼎記》是「武俠時代的結束」,不只是因為它是金老封筆之作,也因為金老在其中把武俠的中心思想做了完全的顛覆,不只是韋小寶本身武功不怎樣,全書中也沒有半個「東邪西毒」等級的真正高手,而金老之所以選擇盛清來劃下武俠的句點是有原因的,在歷史上,到清末,自太平天國以後,部隊開始大量裝備火器,武俠的幻想空間也失去了。

《道士》一書顯然推翻了我的說法,把武俠的結束往後延長到民國初年,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反過來說,這把《鹿鼎記》之後的殘餘空間也填補起來了,在時代的最後出現復古的小說,有種「真的結束了」的感嘆。

《道士下山》的作者曾言:「太極拳與拳擊不同。拳擊是兩人功夫相差很大,打起來卻顯得差別不大,水平再懸殊也能勉強打滿十二回合。太極拳則是兩人功夫只差一點,比武時卻是天壤之別。太極拳比武都是一拳斃命,不可能糾纏。」

對這邊做一些補充,其實不只是太極拳,所有的實戰武術都是如此的,拳擊是一種「運動」,有嚴格的規範避免選手喪命或受到不可恢復的重傷,並非實戰武術,所以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而現在的武術比賽也是如此,而電影上的武打,是以美觀與安全為先,並不在於呈現真正的武術對決,可以說是一種表演藝術。而金老的過個幾百招更是不可能,各國的所有實戰武術高手,過招時都是一兩招就分出勝負。

因為,若是在真正的實戰中,一出手沒有讓對手失能,自己就會喪命,是沒有閃失的空間的,完全就像《道士》作者所言。

這點我在《明騎》中也是一樣的處理方式,這是希望打破影視文學帶來的迷思,重建武術的真實樣貌,我非常讚賞《道士》所做的努力,我相信作者對詠春拳的了解一定對他的這個創作方向有很大的助益,因為詠春拳就是一套接近實戰的拳法。

電影《葉問》中,葉問擊倒敵人後跨坐其上猛擊,有觀眾批評怎麼動作這麼醜,其實實戰中就是這樣,要確定對手死透不會再爬起來攻擊,出手快速確實,不會管美觀,詠春拳的這一套路很明白的體現了這個精神。

我從親身的經驗中,很明白要與武俠的慣性挑戰是件多辛苦的事,想必《道士》亦同。

很多作者會選擇隨波逐流,等而下之者甚至連金老苦心維持的表面合理性都不顧,直接進入荒誕夢囈般的領域,或許那樣寫來又快又輕鬆,但我相信紮實的武學知識所能創造出的感動更勝一籌,堅持這樣的方向,最終,對讀者和對作者本身都會有更多助益。


最後我想來談談作者本身,如果有閒暇的話,可以看看《道士下山》作者的自序,他講來委婉,但不得志的孤獨情懷是顯而可見,但他說,即使如此,他仍然會筆耕不輟,這不是因為他想紅,或想靠寫書賺什麼錢,而是因為他從這麼豐富的文化學養中,有了一套思想...或許不只一套,想寫出來,與讀者分享。

JK羅琳當初也是在腦海中構成了一個故事後,很想把它寫出來,所以才有了哈利波特,值得一提的是,從哈利波特之中,可以發現羅琳對西方的傳說與文化有著深入了解,將之融入於小說之中,這點與《道士下山》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凡小說其實也就是作者以本身的知識經驗與想法去和讀者交流,從故事中我們可以吸收到自己沒接觸過的經歷,即便是武俠或是其他非現實類型的小說也是如此,因此,在幻想的空間中,對人性的描述仍是真實的。

也因此,若是作者只是空泛的胡思亂想,從一開始就沒有什麼想法在內,只是弄的好像有些什麼,那麼讀者或許最初會受騙,但看多了就會察覺裡頭空無一物。

對作者來說,出版也理當是一種思想的交流,這點不分所謂「學院派」或大眾文學皆然。其實對大眾文學更是如此,因為「學院派」或許還可追求別的價值,包括新型態的試驗等等,但對大眾文學來說,與讀者交流就是一切。

所以,如果從根本上就放棄與讀者交流,只想唬弄讀者,在最快的速度裡拼湊出一些東西來,裡頭根本沒有靈魂,只求多一本書可以在同一小群讀者裡多榨一點版稅出來...如果真的很賣的話,久久寫一本就好了...萬一書不賣了以後,那靠著繼續打腫臉充胖子,以取得演講費與通告費收入,那又如何?

如果根本想的是錢的話,何必當作者,炒股票不是更輕鬆嗎? (作者也有"投資風險")

從《道士》作者自序中,我看到了他淡泊於名利,只是害怕作品無法跟多數人分享,可說是一個真正的文人與俠士,與作品互相輝映,這點我還做不到呢!我總是還希望多少有點版稅收入的。

他將豐富的文化及武學見識,濃縮其精華,只編織在一部小說中,而不是隨便想到了什麼沒有根基的東西就稱之為點子,這是《道士》之所以讓人驚豔的原因,雖然我與他在中國/世界的取向上不同,但是對他的創作,仍然由衷感到敬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