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印象中,光緒是改革派,慈禧是保守派,光緒不「硬起來」,被慈禧宰割,這樣黑白分明的「故事」很容易被人接受,但史實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光緒其實一點都不可憐,他身為一個禍國憤青,還得到古今中外的給予正面評價,黑鍋都慈禧揹去了,而他會得到悲慘的待遇,實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這一切就讓我們回到百日維新的起頭來看看。


在百日維新期間,光緒頒發了兩百四十幾道改革命令,也就是說平均一天兩件以上,每件都要「速辦」,這樣做,完全滿足了他快速改革的妄想,光緒潛意識以為改革可以靠嘴砲一下就自動完成,之所以不能完成,都是「積習相沿、因循玩解 意存觀望、置若罔聞」的「態度不佳」造成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任何一個待過官僚體系的人都知道,當上面的豬頭瘋狂的亂發命令──不論那些命令原本的用意是好是壞──只會讓行政體系全面癱瘓,中樞與末稍分離,光緒顯然沒有這種常識...就跟任何一個「憤青」一樣缺乏實務上的常識。


其實,改革的每件事都茲事體大,譬如說當時的中國要興新學,得從翻譯基礎數學課本開始,這種從零開始重練,是要怎麼快得起來?人才從哪來?錢從哪來?光緒都不管,他只覺得,我是皇帝,我說了算...他沒有硬起來嗎?夠硬啦!就是太硬了才搞砸一切。


當然,他的這種觀念也不是憑空而來,是康有為,「康聖人」,這個嘴砲給他的。康在謝恩摺中告訴光緒說:「改革小變也不行,非大變、全變、驟變不可」,所以要光緒「以雷霆萬鈞之力,所施無不匹靡,使天下移風」這樣改革就成啦!──這種話對憤青光緒來說實在聽起來太順耳了,怪不得龍心大悅。


那康聖人提供的辦法是啥哩?答案是「御門誓眾」──就是大有為的光緒皇帝,率領朝臣,到乾清門前集體宣誓改革,這樣改革的阻力就沒了──哇靠!是「精神力量」!幸好光緒還沒蠢到信這套。從這邊就可以明白康有為是什麼樣的人物。


但光緒發現,湖南開了省學堂與南學會、開礦、行船,湖南能辦到,其他省當然也可以,他不管這些事都是長久以來慢慢積累起來的,只覺得其他省「藉詞拖延」,於是兩江總督劉坤一,和兩廣總督譚鐘鱗,就被光緒嚴重警告...這兩為豈是「保守派」?


康有為認為,只要不同意他的立即改革論,統統都是守舊派。這樣一來,滿朝全成了守舊派,事實上呢?當時連真正守舊到不行的徐桐都上書要求改革,哪來的守舊派?不過康聖人不管,他建議光緒:要學趙武靈王罷了公叔成,學秦孝公罷了甘龍,學彼得大帝,把近衛大臣給宰了...哇靠!


然而康聖人第一個要對付的人卻不是守舊派,而是報自己的老鼠冤,他彈劾許應騤「反改革」,理由是許「反對經濟特科、腹誹朝政,且對新政多方阻撓」,真是說謊不打草稿,因為許向光緒答覆道:經濟特科本來就是他和李鴻章等人議準覆陳的,怎麼可能會阻撓,並且指出新政不干禮部的事,他根本無權阻撓與否,並羅列數十年講求西法的事跡,結果,光緒給了他一個警告了事。


只要康有為看不順眼就叫「反改革」,這事一傳開,還有哪個幹實事的人不討厭康嘴砲?


連原本與康私交甚篤的御史文悌也看不下去,上章彈劾康有為,結果光緒大怒,將他罷官,文悌於是請托慈禧表親禮部尚書懷塔布找慈禧說項,但慈禧表示尊重帝權,不干預。


接著,王照上書,請求光緒陪慈禧遊歷日本,並將改革之名歸於慈禧,懷塔布覺得這建議太白目,留中不發,光緒知道後竟大怒,一口氣革職禮部六為堂官,同時破格提拔王照,賞三品頂戴,四品京堂候補。


其實王照的用意是:調和兩宮,避免發生紛爭。他認為,慈禧沒什麼特別的政治主張。也不反改革,只要不要意圖奪權,且把改革的旗手讓她當,給她面子,她就會樂於全力挺改革。這個想法其實十分正確,不過內容還寫到建議讓光緒陪慈禧遊歷日本就太離題了,懷塔布因此覺得「大為出格」,所以留中,沒想到光緒竟認為懷塔布扣住上書是「欺上瞞下
」,所以大動作殺雞儆猴,其實我想他應該是借題發揮。


王照要是知道結果會變這樣,大概就不會上書了。


接著康有為提出了新官制...這裡先把時間往後轉,在後來袁世凱在慈禧的授意下,也提出過新官制,所以慈禧是反對新官制的嗎?顯然不是,不過再考慮另一件事,就是袁世凱一提出新官制,就被認為是要篡位,那麼康有為此時會被人怎麼看?更別說康黨自己都不諱言此舉其實就是要奪權,但是人家袁世凱日後有兵有錢糧都差點翻船,康黨一票嘴砲憤青能成啥事?


當光緒把新官制問題丟下軍機處,軍機處立即堵死,說不能執行,於是光緒火了,這時就出現了「軍機四章京
」,光緒反正不能任命一二品官員,沒差,他架空他們就好了,改任命一票三四品官員來幹事。這個時候,光緒夠不夠硬?夠不夠自主?夠不夠強勢?夠不夠有機會?太夠了。


但是他是自己搞砸的,怪不得別人,光緒這樣惡搞,所有人只好想辦法凹慈禧出來管事,所以全都成了「后黨」,最後被說成都是「保守派」。


到這個時候估計慈禧也終於發現任光緒這樣亂玩國家會倒掉,所以大概訓斥了他一頓,光緒說起來是個挺孝順的人,並不敢真的反對慈禧,於是寫了密詔,想請大家想辦法修補他和慈禧的關係,他只信任楊銳,請他把密詔攜出,四章京一起幫他想辦法。


這時候,不論慈禧,或是光緒,都沒有什麼政變的意思,慈禧不過是念他個兩句,而光緒被念了以後,想修補跟慈禧之間的關係,並且急於要康有為趕緊滾出北京。


很不幸的,事情一傳到康嘴砲手上就變了樣,他無法接受自己失勢的事實,怪罪慈禧「挑撥離間」,斷然決定發動軍事政變。首先,他篡改了密詔,把內容改成了光緒要康有為找人設法相救──原詔根本沒提到康──然後康有為決定利用袁世凱的兵力。


為什麼會決定要利用袁的兵力,原來康有為曾派人向袁試探,其結果,由於當時康黨正當紅,袁世凱自然百般迎合,康有為就認為袁世凱是「可用之人」,接著,康上書建議光緒召見袁,袁世凱當時是個苦哈哈的下層小官,自然是滿心歡喜,盡量表現出忠君愛國的樣子,接著,光緒給他從外官升成京官,袁世凱於是照官場禮數,寫了封感謝函給康有為,信中
寫道「赴湯蹈火 在所不辭」的官樣客套話...不過他想都沒想到康有為會把這種客套話給當真了。


正如辜鴻銘向張之洞形容的,康有為的作為一一句話形容,「愛國主義是惡棍的最後避難所」,他把自己失去權力,甚至掉腦袋的危險,昇華成是要去救皇上,然後就斷然決定幹大事了,不過在禍事要發生之前,他自己就先開溜了。


最倒楣的還是袁世凱,他莫名其妙被塞了一封「誅榮祿、兵圍頤和園」的偽詔,就算他想幹,他手下的三千人 哪能打得過數萬人,康黨真是愛說笑,更別說袁世凱是榮祿提拔的,跟自己恩人過不去?在官場上,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一起倒楣的當然是光緒,在他根本不知道的狀況下,他自己就成了政變的主謀。


其實光緒是非常有機會的,就是遇人不淑,碰上了一個只會嘴砲,卻老是想「不一不做二不休,玩大一點」的康有為,但事發後,他不恨慈禧,也不恨榮祿,更不恨康梁,單恨袁世凱一個人,只能說,袁世凱這人總是走挨罵的衰運,而光緒真的是活該。


... 一個小孩子請朋友來家裡玩,兩個人把瓦斯管拔斷了,家裡充滿瓦斯,這時候他的朋友去轉瓦斯爐,結果爆炸了,把他炸成重傷。


損友是自己邀來的,瓦斯管是自己拔斷的,所以是咎由自取,他只是個小孩,可能沒人告訴過他這樣很危險,但是事後,他反省這件事時,不怪自己、不怪損友、不怪瓦斯也不怪火,單怪那個瓦斯爐,如此腦袋不清,那只能說他是活該了...


那麼為什麼一般對這康有為的評價與上述不同呢?這是因為宣傳力量大,康梁失敗逃亡到海外散播自己的說法,他們又有生花妙筆,講久了就變成真的了,康有為晚年據說曾經看到演出戊戌年舊事的戲,裡頭他就是正氣凜然,慈禧當然是大反派,他感嘆台上戲子演出「不知台下有真吾」。當年的鄉民評價都是如此了,何況是後世事過境遷以後。


我說光緒是禍國憤青,禍國與否,其實原本與政不政變無直接關係,光緒親政十年,重用翁同龢,翁打壓李鴻章,臨事又滿口主戰,是甲午戰敗主因;甲午之敗,光緒又想快速變法,最後導致戊戌政變,帝后反目,慈禧謀求廢帝,慈禧一輩子都是洋務的支持者,就只有在戊戌年之後到庚子之間對「洋」反感,其主因不是守舊,而是戊戌政變後西方各國始終堅持挺光緒,不讓她廢帝,累積的仇恨,其結果導致八國聯軍。


這是不是光緒的錯?


把任何一個同年齡的人丟到他的時代取代他,表現大概不會好多少,所以或許沒有什麼對錯,但是事情的確是他造成的,憤青愛國,總是會把國家愛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