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在前面:

通常我回收舊文都是改改錯字,整一下標點而已,不會加註,不過這篇有點敏感,所以特別說明一下,這篇文章當時是回應一位抱有仇日觀念的網友的文章,所以以反諷的方式寫成,看起來很聳動^^bb,就請勿太過度解讀囉。

-------------本文開始-----------------

 

南京大屠殺之歷史意義與觀察


1.南京大屠殺顯示日本的民族性殘暴?


在中國歷史上,大屠殺之始是長平會戰中,白起坑殺了趙國降卒40萬人,從長平會戰開始,中國歷史上,充滿了無數的戰爭虐殺戰俘及平民的事件,屠城在中國史上發生的頻率高到不可思議,幾乎有戰爭必有屠城。


此外,抗戰時發生的南京大屠殺其實是第二次,第一次南京大屠殺發生在太平天國末期,當曾國筌攻入天京(也就是南京)時,其實戰爭已經算結束了,但曾國筌卻發動大屠殺,放火燒城,殘殺20萬名南京無辜老百姓,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從這樣的中國歷史來看,第二次南京大屠殺是整個中國大屠殺史中的一部分,既非空前,也非絕後。


但是反觀日本史,這樣的戰爭屠殺是相當罕見的,少數這樣做的特例如織田信長之於石山本願寺,往往有特殊因素,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有相當多「不文明」的其他事件,譬如說拍成了電影的桂河大橋,以及所謂死亡行軍,但還沒有像南京全城處決或是華北所謂的清鄉這樣的程度。


由此觀之,在別的時間地點還不那麼殘暴的日本人,一到了中國就變得更殘暴,那該如何解釋?古中國有位先知叫晏子,早在東周時代就提出 : 「橘逾淮為枳」的概念。所以,若是中國一直批評第二次南京大屠殺多殘暴,那恐怕罵到的是自己。


2.歷史事實與人類生命的犧牲帶來什麼教訓?


早在所謂「抗戰」發生之前,蔣介石就已經預見:若在戰爭準備不全下與日本全面開戰,將遭到慘敗而全軍覆沒,導致全國生靈塗炭的下場。因此,蔣介石一直力主隱忍,不論日本如何挑釁,在準備完成前,絕不輕易挑起戰端。


但是當時中國國內卻有無數憤青,在愚蠢民族主義的鼓動下盲目仇恨日本人,嘴砲主戰,無視國防武力差距的現實。這些憤青深深認為甲午以來的諸多事件是重大國恥「不可或忘」,成天打嘴砲,以為用口水就可以消滅日本人,最後輿論的壓力終於間接引發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改變方針,不得不在裝備與訓練都絕對劣勢的狀態下向日本上海租界發動攻勢,以向國人的輿論交代,結果國軍兵敗如山倒,蔣介石手上最精銳的德械師被完全摧毀,也導致南京開城而遭到大屠殺,無數無辜的老百姓遇難。


第二次南京大屠殺受害的30萬人,和整個抗戰中,全中國死難的3000萬人,可說是被憤青的嘴砲殺死的。


因此,若追究第二次南京大屠殺的責任,當年應該對那些禍國殃民的憤青施以武力鎮壓,全部賞他們子彈一顆,這樣南京的無辜生命,還有整個抗戰犧牲的所有無辜生命,才不會像史實一樣犧牲。


豈料「歷史給人類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學不會歷史教訓」,到現在,竟又有無數憤青說要強調「日本的殘暴」 「不可或忘」鼓吹仇日,如此無法記取歷史教訓,乾脆別教歷史算了。


3.中國的民族性?


前面已經提到,中國史上大屠殺之始是長平會戰坑殺40萬人,然而中國史家並沒有說「秦國殘暴」,而是說趙括很笨,喪師辱國該死,秦國很強,白起是不世出的天才將領,所以可以殺掉別人,完成統一中國的「豐功偉業」。


項羽屠殺甚多,中國史家也對「項羽生性殘暴」輕輕帶過,反而把他吹捧成悲劇英雄,這些例子不勝枚舉,每個朝代都有,就不一一列了,到了現代,中國的史觀更是發展到極致,在現在的「新中國」的歷史觀中,這些屠殺只是「中國民族融合的一種過程」而已,所以蒙古人殺越多中國人就越是民族英雄,殺人如麻的流寇是偉大的無產階級起義者,滿清入關殺害無數中國人是再統一中國的聖明偉業,義和團虐殺教民也是偉大的人民起義,歸納起來,中國的民族性,就是認為弱肉強食,屠殺是聖明的、偉大的。


放任弟弟搞出第一次南京大屠殺的曾國藩,還被當成是「中興名臣」,給予偉人的地位,甚至還要讀他的文章,但是一談到日本搞出第二次南京大屠殺,中國人就突然氣得跳腳,這到底是為什麼?歸納起來,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因為日本沒有統一中國,建立「和朝」,如果有的話,日軍屠殺中國人也會變成是「中國民族融合的一種過程」,說中國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漢、和、滿、蒙、回、藏、苗、瑤」.........


這樣看來,中國的民族性,大概就是只要被徹底打倒,就會和征服者稱兄道弟,美其名為同化,然後對被屠殺的同胞視而不見,轉而歌頌新統治者。我想,我們還是不要這樣的民族性為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