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原本刊載於想想論壇,此處為純文字版,完整圖文版請至想想論壇閱覽)

 

上回講到了「文鬥」的《常識》,這回讓我們把目光回到「武鬥」的前線戰場上,其實,大陸軍與英軍在波士頓的對峙,不僅是武力之爭,也是思維方式與不同社會組織之爭,這麼說或許有點抽象,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由上而下階級分明的威權體系,與由下而上多元平等的民主體系之爭。

怎麼說?前面提到,邦克丘戰役時,英軍因為階級上下分明,結果三位將軍都屈從爵位、地位最高的郝將軍,否決了柯林頓將軍的作戰方案,因而遭受慘重損失。

稍後,柯林頓將軍又提出一個重要建議。

柯林頓考查波士頓附近,認為南方的多切斯特高地威脅最大,若是「叛軍」(大陸軍)在其上築壘放置砲兵,將能控制波士頓附近的海面,導致英軍被迫撤守,應該先主動出兵拿下。但這時正當邦克丘戰役之後,英軍人人害怕邦克丘重演,於是人微言輕的柯林頓將軍,提案再度遭到無視,

波士頓城內的保王黨,身為地頭蛇,也深知多切斯特高地的重要性,屢次跟英軍高層建議應先拿下多切斯特高地。但是連柯林頓將軍都人微言輕了,英軍又怎麼可能會聽來自「下面」民間的意見呢?於是英軍各層級只是對這些保王黨打哈哈,說他們自有萬全對策,要保王黨不必擔心。

聽起來跟現在政府在核能安全議題上的說詞有異曲同工之妙?結果到底如何,且讓我賣個關子。

郝將軍跟蓋吉將軍煩惱的是更高層次的問題,那就是有制海權的英軍應該選擇水道縱橫的紐約為主攻,而非困守在被陸地包圍的波士頓,郝將軍位高權重,但是在英國嚴格的層層階級體系下,他也不能擅作主張,只能把提案往大西洋的另一端送,等到英國國王批准,命令再送回來,已經是冬天了,於是郝將軍只能準備過冬,等春天再出發。

而老是與郝將軍唱反調的柯林頓,在一月也奉命離開,率一隻別動部隊往南行動,柯林頓樂得離開郝將軍,而在他離開後,就更沒有人會向郝將軍獻上逆耳忠言了。

圍城的另一邊,華盛頓的部隊也在辛苦過冬,但是華盛頓卻與郝將軍完全相反,他急於想發動一場攻勢。

華盛頓打從心底不信任手下那批連基本紀律都沒有的民兵,他一直覺得再這樣待下去,民兵不是因為太不衛生全掛病號,就是會自己瓦解,因此急於行動,凜冬讓波士頓附近海面開始結冰,讓華盛頓覺得是大好機會,若冰層結得夠厚,他可以越過冰層突襲波士頓。

華盛頓對這個想法熱衷到看不清事實:以訓練未成的民兵,奇缺的火藥,進攻防禦工事嚴密的波士頓城市,必然遭到全軍覆沒的下場。若是華盛頓真的這麼做,大陸軍將不復存在,邦克丘以來的獨立大業也將化為泡影,美國搞不好現在都還是英國的殖民地。

格林當時正因黃疸重病,他聽到華盛頓的想法時,擔心的不得了:「成功了,不堪設想(很可能是如英軍在邦克丘上的慘勝),失敗了,更不堪設想。」

但是大陸軍的文化與英軍完全不同,民兵的軍官都是民兵自己選出來的,因此大陸軍自創立起就有由下而上的民主文化,這帶來一些問題,如華盛頓發現很難貫徹軍紀,但在此時,民主展現了她巨大的優勢。

身為一個如此民主體系下的指揮官,華盛頓也秉持著民主的精神決定戰術,他不像郝將軍一樣專斷獨行,而是請來高階軍官,召開軍事會議,在會議上提案討論,而高階軍官們不像英軍的蓋吉與伯哥因將軍那樣對位高權重的人無條件支持,反而是人人堅持華盛頓的餿主意不可行,華盛頓連開四次軍事會議,每次提案都被否決,於是沒有做出自殺式攻擊的愚行,民主拯救了美國。

華盛頓事後抱怨他的麾下軍官竟然認為他的計畫太危險,但他也很有風度的自省:「或許是我受不了現下的處境,以致於行事流於魯莽。」

而上下平等,由下而上的訊息傳達,也對大陸軍產生莫大助益,前幾篇提到八指「胖弟」諾克斯,在波士頓大屠殺時是書店店員,後來成為老闆,在波士頓圍城前夕,他逃離波士頓,加入圍城的民兵,結果他的書店遭搶劫一空,諾克斯在民兵中沒有任何職位,不過卻在邦克丘上協助指揮砲擊,以及依他自學而來的知識指揮建築防禦工事,華盛頓到任後對諾克斯的貢獻印象深刻,約翰‧亞當斯才為八指胖弟爭取了上校的職位。

當時,蓋吉將軍曾在法印戰爭中奮戰過的加希隆堡,後來英軍佔領後改名為泰孔德羅加堡,在獨立戰爭爆發前夕,只有不到80人駐守,被殖民地民兵輕鬆拿下,泰孔德羅加堡裡頭雖然駐軍不多,卻擁有大大小小180門火砲,諾克斯向華盛頓提議,應該把這批火砲運來波士頓,可發揮決定性的影響力。

在由上而下體系的英軍中,貴為將軍的柯林頓都還人微言輕,保王黨的意見更被當耳邊風,民主的大陸軍風氣完全不同,本來什麼都不是的諾克斯,竟可「上達天聽」直接向華盛頓提出作戰方案,還獲得採納。

諾克斯親自負責這次搬運任務,帶著火砲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嶺,渡過冰封河流,當他帶著大批火砲抵達,無疑讓華盛頓和所有美軍都吞了一顆定心丸。

第四次軍事會議中,高層將領的決議是應佔領一個重要戰略要地,吸引英軍來搶奪,以重現邦克丘之役,如今有了火砲,這個決議就能執行了,華盛頓選定目標,毫無意外的,就是保王黨念茲在茲,再三跟英軍警告,卻老是被英軍當耳邊風,被用有萬全對策、絕對安全的說詞敷衍的多切斯特高地。

不過華盛頓又碰到另一個困難,凜冬讓大地封凍,多切斯特高地上的土壤,現在凍得比石頭還硬,根本無法挖掘工事,這時,又是由下而上的意見發揮了神助,以色列‧普特南將軍的姪子,魯法思‧普特南,只是個中校,他無意間在書上翻到一個新概念:事先組好框架,搬到定位後,塞滿乾草與柴堆,就能迅雷不及掩耳的蓋起防禦工事。

魯法思‧普特南並不需要透過普特南將軍轉達意見,他直接向上級提議,他的長官立即把他的意見轉告諾克斯,諾克斯告知華盛頓後,他立即採納,並且又「加碼」:要士兵在大桶子裡裝滿土,放在工事前,可增加防護,還能推下去砸傷敵軍。

大陸軍忙碌了起來,華盛頓密集籌備一切,他們的行動很快就傳到保王黨的耳中,保王黨再度向英軍警告「叛軍」打算從多切斯特高地砲擊波士頓,但是英軍嗤之以鼻,再度保證有萬全的對策,毫不在意的把保王黨打發走。

三月四日,大陸軍準備就緒,在砲火掩護下連夜行動,把大砲與組好的框架搬上山,隔天正是波士頓大屠殺的六週年,當英軍一覺醒來,赫然發現本來空無一物的多切斯特高地上憑空多出一座堡壘,裡頭還有無數大砲,不僅可居高臨下轟擊波士頓城內,還能威脅進出的船隻。

英軍被這種「天降神蹟」嚇得不知所措,郝將軍驚呼:「這些傢伙一個晚上竟能完成我部隊超過三個月才能完成的事。」諷刺的是,魯法斯所看的書,其實是英國著作,約翰‧穆勒所著的《穆勒野戰工事》(Muller’s Field Engineer),郝將軍卻對此一無所知,不知早有自己人提出這樣的新技術。

先前保證的萬全對策呢?根本沒有對策,郝將軍原先命令突擊多切斯特高地,但稍後理解那是華盛頓的陷阱,正面進攻擁有大量火砲的陣地,會讓英軍全軍覆沒。然而若不拿下多切斯特高地,上頭的大砲持續砲轟波士頓,只能打不還手不說,連海軍也因為海域在多切斯特高地大砲射程內,不敢再靠近,補給斷絕,英軍成了甕中之鱉。

郝將軍別無選擇,只能全面撤離波士頓。那些相信英軍,因而站在英軍這方留在城內,又信任英軍有萬全準備,一定會保護他們的保王黨,現在不知該何去何從,留下來是死路一條,但離開波士頓,也代表他們喪失了所有的資產。

決定離開的,只能擠上為數不多的船隻,再有地位的人也得跟36個人共用船艙,男男女女,不論老小,有地位的人或是軍官情婦,全部被迫像豬仔一樣擠在地板上。

決定留下的,則面臨「打砸搶」,郝將軍嚴令交出所有可能為「叛軍」所用的物資,沒收行動很快演變成全面性的搶劫。保王黨們身敗名裂,一切的罪魁禍首:郝將軍,卻仍然過著將軍的悠閒生活,並且將繼續領軍與華盛頓作戰。

三月十八日,華盛頓騎馬進入波士頓巡視,大陸軍兵不血刃就收回郝將軍原本認為不可能淪陷的波士頓,消息傳出,全殖民地簡直瘋狂,華盛頓成為全民英雄,派恩《常識》中保證美國能戰勝英國,更彷彿得到了立即證實,獨立運動的士氣達到前所未有的最高峰。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