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原本刊載於想想論壇,此處為純文字版,完整圖文版請至想想論壇閱覽)

 

前回提到伯哥因連續兩次孤注一擲的攻擊不成,損兵折將,他手下最得力的軍事指揮官陣亡殆盡,這時他才終於放棄,想往北逃離戰場,但大陸軍哪有這麼容易放過他,此時已經又膨脹到15000人的大陸軍一路騷擾他,讓他寸步難行,而史塔克更率領一隻部隊,在一個岩丘上設下砲陣地,斷了伯哥因唯一的退路,日後這個岩丘便以史塔克為名,稱為「史塔克岩丘」。

伯哥因至此遭到團團包圍,他也只好於1777年10月17日,全軍向蓋茲將軍投降。

在費城戰場,郝將軍倒是一帆風順,他15000人的兵力優於華盛頓11000人的烏合之眾,雙方交手數次後,郝將軍技高一籌,於1777年9月26日,輕取費城,但他卻驚訝的發現:戰爭並沒有結束,大陸會議只是搬到別處去繼續開會,而華盛頓的大軍也大體完整,繼續反抗。

緊接著,傳來伯哥因全軍被俘的消息,這本來是郝將軍的「宮鬥」導致的,但是一整個完整軍隊遭到消滅,卻也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郝將軍的錯愕不在話下,他於1777年10月辭職,留下爛攤子給柯林頓將軍收拾。

當消息傳到法國,法國對費城的淪陷不怎麼在意,卻很看重大陸軍在薩拉托加能一口氣吃掉英軍數千人的大部隊,法國從此認定大陸軍的確有給英國帶來大麻煩的能力,於是宣布參戰,這對之後的戰事造成根本的影響,多數歷史學家都同意薩拉托加會戰是整場獨立戰爭的轉捩點。殖民地事務大臣喬治‧傑緬最後也終究因獨立戰爭的結果而離職。

伯哥因、郝、傑緬,三個人勾心鬥角的結果是三敗俱傷,也賠上了國家利益。

薩拉托加會戰的勝利,卻談不上偉大,過程中唯一能稱得上美國英雄的,只有約翰‧史塔克,其他主角都有相當大的問題。

蓋茲將軍不僅為人小心眼,其軍事戰術思想也相當狹隘,日後他負責南方戰場,在康登(Camden)會戰中,將民兵布置成正規軍陣列與英軍硬碰硬,結果造成900陣亡,1000人被俘的軍事大災難。

本篤‧阿諾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在日後成為獨立戰爭中最著名的叛變者,叛投英軍,但是他在英軍麾下,再也沒有薩拉托加會戰中那樣決定性的表現。

比起蓋茲和阿諾,戰敗的伯哥因,在人品與戰術素養上可說是遠遠勝過他們,然而他卻屢次以政治考量干預軍事決策,導致身敗名裂,伯哥因手下的軍事指揮官們,也都是一時之選,他們曾苦勸伯哥因應即早北撤,但是當伯哥因把政治考量放在全軍與國家利益之上時,他們仍然乖乖聽命,最後不僅個人命喪沙場,國家也受到嚴重傷害。

反觀由下而上的民主陣營大陸軍,即使領導者是蓋茲與阿諾這樣的角色,內鬨到當面翻臉,卻反而能獲勝,這是偶然嗎?或是兩種不同社會體制交手下的必然?

薩拉托加會戰對我們最大的啟示,或許還是一句老話:「人必自助而後人助。」當富蘭克林費盡唇舌,也說不動法國參戰時,薩拉托加的勝果傳來,馬上讓法國改變態度。

今日的台灣,也總是希望在國際上發聲,在國際上有能見度,跟各國能簽定貿易協定,但是往往不如人意,其實國際關係本是如此,外交官僅管有三寸不爛之舌,最後終究是看自己的實力,「自助而後人助」,自己得先展現本事,別人才會注意,就像法國想利用殖民地,也要殖民地先證明自己有利用價值啊!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