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氣缸點燃,活塞上下跳動,火燄轟然噴出排氣管,輪胎在跑道上猛烈的磨出白煙……

賽車電影一向熱血,但「決戰終點線」真是其中的佼佼者,故事先從兩人都還是F3賽車手時開始,亨特不要命的搶道,與尼基注重安全的跑法,觀念天差地別,讓兩人馬上就起了衝突,不打不相識,兩人間的「孽緣」就此種下,雙方成為彼此最強勁的對手,互相競爭,彼此鬥嘴,也互相激勵,直到一場嚴重意外讓雙方的競爭急轉直下……

……然後故事反而進入最高潮,尼基復出賽一開始表現不理想,卻在前車發生撞車意外時,千鈞一髮之際發揮了神技,或許是他所說的「生存本能」發酵,然後就找回手感,一路追回失去的名次,最後雖然只得到第四名,卻得到滿場喝彩。

亨特則在最後一場賽事發威,尼基為了心愛的妻子,不願冒著雨天的風險,因此大方退賽,但這並不表示亨特就獲得勝利,最後他逐一追上名次,驚險剛好獲得世界冠軍,戲劇化的結果不但讓人如癡如醉,也不禁讚嘆史實真是比小說更離奇。

最化龍點睛的,則是配樂,熱血澎湃的音樂,讓賽車的緊張刺激更是升到最高點,讓人大呼過癮。

然而,「決戰終點線」其實並不是賽車電影,它講的是兩位賽車手的人生,從發跡,到感情,以及奪冠,和日後生涯,兩人都是鮮明的對比,也都發人深省。

尼基出身於商業鉅子世家,家中反對他賽車,逼得尼基不得不自己「買通」自己的機會,貸了鉅款充當付費車手,在片中只是輕描淡寫,但是尼基買不出一條活路,曾經差點想不開自殺,電影中沒有特別提起,但是,他的買通之路其實完全失敗,反而是靠著「人脈」相挺,意外靠著老隊友的介紹,才得以進入法拉利車隊。

今日年輕人經常抱怨世道困難、懷才不遇,批評社會不肯給一個機會,雖然說的也是事實,但想想尼基,明明身懷絕技──日後的三次世界冠軍──卻落得必須買通車隊當付費車手,還有人能比他還更懷才不遇嗎?想想以尼基的才華竟然還要遭此逆境,或許會覺得平衡一點。

許多人認為可以「買」出一條活路,尼基的前車之鑒告訴我們此路不通,最後,他是靠著同僚確實知道他的能力,才意外得到機會。所以人脈實在是無比重要,但人脈不是花錢買──所謂花錢培養人脈,也是一種買通的想法──而是培養特殊的能力與專長,一起工作過的人都會賞識,這才是真正的人脈。如果沒有值得別人推荐的能力,花再多錢請客認識朋友也是徒勞無功。

狂放不羈的亨特,也沒好到哪去,出身於極為保守的維多利亞式教育的家庭,他家人一定覺得亨特離經叛道,也不可能支持他賽車,這點他與尼基可說是同病相憐,怪不得日後會化敵為友,惺惺相惜。

全劇最感人的段落,在尼基,是他為愛放棄冠軍的那一刻,在亨特,則是他為了義氣,修理記者的那一幕。

兩人對賽車的看法也截然不同,尼基說,要是他會做別的事,才不會來賽車,對他來說賽車是賺錢的行當,甚至平時根本不想開快車;亨特則把賽車當成死亡美學,是熱情,是悸動。

這兩個人若是在亞洲,大概會為了理念不同,而彼此根深柢固的互相厭惡,以自己的理念為正義,而把對方貶低為邪惡,演變成真正你死我活的敵對,而不是惺惺相惜的對手,但是在歐洲,他們卻能結交為一輩子的好友,歐洲人強調容納多元思想,或許的確有優越之處。

兩人對情感的處理也大不相同,尼基談感情就跟他對車子一樣專注,與妻子的結合雖不浪漫,卻心心相印……只可惜日後在1991年,還是跟妻子離婚了,電影沒有演出這部分,不過也沒有必要就是。

亨特則是著名的花花公子,連帶咱們觀眾也有一堆養眼戲可看,但是他的最愛,奧莉薇亞王爾德所演的蘇西,卻無法理解他,也無法感受到他真的愛她,最後竟然寧可當別人的第三者,亨特善於把妹,卻拙於表達真正的感情,賠上了他的婚姻,日後他又結婚一次也是離婚收場,當他向人生最後一位愛人求婚,一個小時之後卻死於心臟病發,讓人不勝嘆息。

電影最後,兩人冠軍對冠軍,彼此互相勉勵,尼基強調紀律的重要性,亨特卻只想及時行樂,於是,下一年的世界冠軍,又是尼基,之後尼基一度退休後再復出,又在1984年拿到世界冠軍,總共拿了三次,無人能質疑他的偉大,但亨特則是曇花一現,此後成績下滑,很快退休、轉行。

每當到各校演講,總有同學問我,如何當個作家?寫作固然不比賽車手會冒生命危險,但是有一點我認為道理是一樣的,就是若要長期的以寫作為業,必須像尼基一樣講求專注、紀律,有許多人想當作家,是因為覺得作家可以「藝術家性格」,不受任何拘束,愛怎樣就怎樣,這樣子的作者的確也不是沒有成功者,但即使成功,也往往像亨特一樣,曇花一現,一閃即逝。

要走哪個路線,就端看你想選擇什麼樣的結局了。


故事性:89

娛樂性:95

啟發性:90

聲音及影像表現:92

總評(非平均):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