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悲慘世界」上映後,就流傳一個笑話:「幹嘛去電影院看,台灣不就已經是悲慘世界了嗎?」……雖然這麼說某方面來講也蠻貼切的,不然大家就不會一邊苦笑一邊轉寄這個笑話,不過,台灣的悲慘,還是比不上法國當年的悲慘。
「悲慘世界」改編自雨果的同名作品,出版於1862年,其中濃縮了雨果對當年法國社會環境具體而微的觀察,甚至連裡頭的劇情小段落都是雨果的實際經驗或是從朋友那邊聽來的實際故事,例如拯救妓女的那一段,那是雨果的親身經歷,尚萬強為了挨餓的甥兒偷麵包被捕,也是雨果改編自他自己曾親身目擊的情況,因此,整個故事可說就是當時法國社會的縮影。
其實在工業革命初期,也不只是法國的窮人如此悲慘,各國都差不多如此,窮人挨餓受凍死於路邊的狀況層出不窮,知名丹麥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出版於1845年)就是忠實呈現這樣的情況;而與雨果同時代的狄更斯,則寫下著名的警世之作《小氣財神》(出版於1843年),描寫貧無立錐之地,富人吝嗇惜金如命無憐憫心的社會百態,最後勸說富人應多做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