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我的本套書是貓頭鷹版,如板友所說,裡頭有許多小錯誤,不過因為我不懂法文,所以原文無理XD
貓頭鷹版的前面附有賴建誠導讀,導讀的內容也相當有價值,在看本書的本文之前,我先摘要一部分賴建誠的導讀上來^^
賴首先提到第一卷,這是費爾南受老師費夫爾(Lucien Febvre)之命寫的,原本收錄在《世界的命運》叢書內,費爾南與年鑑學派的前因後果MRZ已經說明的很詳細了。
賴提到當時費爾南已經花了很多心力研究工業革命前的歐洲經濟,但是出版後他對自己的作品有兩點不滿,其中第二點較重要,他覺得研究越深,就發現事實與當時的理論差距越大。
這是因為當時的經濟學家或研究資本主義的史家都傾向把經濟當成一種均質的實體來看,著重於透過統計數字去了解經濟史。簡單打比方就是如同物理界的「理想氣體」與真實氣體的行為是有落差的。
另一個傾向是只著重在歐洲,好像世界其他地方不存在一樣。這點我們知道會是個嚴重錯誤,因為與亞非的貿易對歐洲影響相當大。
而且他們常把歐洲描述為一個逐漸邁向理性化的市場,逐漸累積出工業革命的果實,並以工業革命為分水嶺,劃分為工業社會與前工業社會,這些分法真是熟悉啊!至今仍有很多人這樣理解工業革命前後的經濟史。
但費爾南越研究越發現這些是錯誤的,結果一頭栽了進去,花了25年的時間之後,終於在1979年出版了這三大磚。
這三卷書,反應的是費爾南決定把經濟分為三個層面來探討,第一個層面就是日常生活的交易,上市場買菜啦,工廠的運作啦,這部分最常被忽略,也是費爾南研究後發現「真理與世人所想的不同」的部分(原本刊於《世界的命運》的部分),這是所以經濟現象的起始點,而觀察時則還應體察影響這些表面現象的深層因素。
《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中的這類日常生活活動的地理半徑很短,只限於城鄉或只更大一點的範圍之內,到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易》,費爾南進入到第二層,也就是區域性貿易,第三層則是「經濟世界」的國際/洲際貿易,進入資本主義的運作與成長脈絡。
賴提到,費爾南於書中專注「具體的觀察與歷史的比較」,而非提出一個理論再去找資料,於是所呈現的,是這段時期中緩慢蘊釀與發展的動態過程,以及其相互影響的因素,非分析「資本主義」概念本身,有意避開理論爭執,讓史料來說話。
但是這樣的著作,反而讓人能全盤了解資本主義,我相信隨著這本書導讀下去,大家也都會很明顯的體會到這點。
最後,引用賴建誠的總結為本回作結:
「布勞岱爾的這部著作,在下一世紀必然仍會有人參閱,不只是因為它那種百科全書式的內容,同時也是因為它在架構、概念、理論與論證上的可爭辨性。」__賴建誠 JULY 199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