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納尼亞傳奇: 黎明行者號》原著,以出版時間來說,其實的確是第三本作品,但是後來納尼亞系列照故事時間軸重排,結果《黎明行者號》成了第五部作品,這個豆知識其實沒啥意義,只是提一下電影的順序並沒有不對XD
不過說真的,納尼亞的原著,比起《哈利波特》來說,真的是「童書」,不僅是故事上比較簡單,更重要的是故事中帶有非常重的童書意識,譬如說自《賈斯潘王子》中所揭露的,長大了就會離開納尼亞世界,再也回不來,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已經在這裡「學到所有該學的東西」(即無條件的相信上帝)。
到《黎明行者號》中,亞斯藍更進一步闡述納尼亞存在的意義,指出這是為了讓小孩們先認識祂,之後回到現實世界,祂有另一個名字,這邊故事中沒有明說,但是所指的就是西方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耶和華(或指耶穌,因為死而復生過)。
這使納尼亞和一般童書有絕大的不同,一般童書往往主旨在於強調幻想世界的真實性,並要小孩即使長大了仍要能看得到那些幻想世界,也就是說鼓勵小孩不要長大,要他們相信在基督教一神教信仰以外還有無數的怪力亂神存在,但是納尼亞存在的意義,卻是要讓他們長大,讓他們先透過獅子的形象親近上帝,在納尼亞之中學會相信上帝,以在離開之後繼續信仰上帝。
(最後當這些長大後的主角們又能進入納尼亞的時候,是在《最後的戰役》一書,而那其實是因為除了沒進來的蘇珊以外,他們全都在火車意外中喪生了...)
在闡述完這些思想之後,頓時使主角在納尼亞的冒險變得虛幻無比,「黎明行者號」中再度強調主角在真實世界中受困於戰爭的不如意,更讓人深深體悟到整個故事只是小孩在絕望生活中陷入的幻想,就像賣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幻覺一樣。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納尼亞的故事那麼單純、天真、簡單。
但這些幻想並非全無意義,這些幻想帶給他們力量,讓他們能渡過現實生活中戰爭所帶來的苦難,這也是為何從一到三集的電影都特別要將戰爭的時空背景帶出來的主要原因。
「黎明行者號」所透露的這些作品核心思想,讓它成為納尼亞系列中最具思想深度的一集,而在電影的編導,以及特效處理上,也較前作有顯著的進步。
在最後,亞斯藍國度邊界上的海水牆那一段,最能顯現團隊在各方面的進步,從亞斯藍隨風飄蕩的獅鬃,到整體運鏡的方式,都顯示製作小組不但在3D模型技術上達到新的境界,鏡頭語言的掌握也臻化境,整個畫面上的元素相單單純,不但是美不勝收,更把離別的氣氛深深蘊於其中,實在是了不起的傑作,納尼亞到第三集才做到這個境界,卻可能在此要結束,實在相當可惜。
在故事上,「黎明行者號」中的冒險意義也比前兩集更為清楚,而露西的迷失自我以及亞斯藍讓她明白應該做自己而非想成為別人的這一段,意義非凡,討人厭親戚尤提斯變成龍的一段也處理得相當精彩。
總體而言,「黎明行者號」的故事仍然相當單線,也沒有太多出人意表的轉折,不過許多進步與成熟之處,讓納尼亞系列從前兩集的濃濃童書風,進化到了一個新的境界,3D版本的效果也相當自然,不過全球票房卻僅3億美元,自「賈斯潘王子」的票房狂崩(第一集的7.4億--->4億)後仍無法止跌,看樣子納尼亞的電影系列到此也將進入「亞斯藍的國度」(也就是上天堂)了...
故事性:80
娛樂性:85
啟發性:90
聲音及影像表現:92
總評(非平均):90
- Jan 09 Sun 2011 16:16
[影評]納尼亞傳奇: 黎明行者號(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