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新書《橡皮推翻了滿清》,秀威資訊出版)

 

在談這件事之前,咱們先看一段敘述,一樣節錄自《橡皮推翻了滿清》:


由於牡丹社事件的教訓,才讓李鴻章興起棄塞防保海防之論,然而,最後清廷雖然接受海防塞防並重,實際上塞防佔用的資源卻遠比海防多,10年後,滿清再度嘗到苦果:因海防上投資不足,而在清法戰爭之後又失去一個藩屬國。

巧合的是,清法戰爭的起因,也與牡丹社事件發生於同一年。法國在1860年代逐步擴大對越南──當時稱為安南──的控制,終於在1874年將整個越南都納為法國的保護國,這是清法戰爭的遠因。

安南王國為了避免淪為法國附庸,與琉球王國一樣,選擇向以往的宗主國大清帝國求援,而在清廷正式回應之前,地方武裝黑旗軍已經自發的以遊擊戰的方式協助安南抵抗法國。

為了如何回應安南求援,清廷中再度爆發李鴻章與左宗棠之爭,李鴻章認為應與法國談和,左宗棠則仍然秉持陸權的想法,認為可以從陸上推進,他從西征的經驗認為,縱使軍事技術稍落後於法國,仍可以用數量取勝,因此堅持主戰,認為不可輕言退卻。

 

1874年,日本以宮古島民在台灣遇害為由,派兵到台灣攻打原住民,稱為牡丹社事件,在此之前,李鴻章本來也沒有遠洋海權的觀念,著重發展近岸海防,買了很多只能在近海使用的「蚊砲船」,到牡丹社事件以後,李鴻章才頓時發現沒有長程制海能力有多糟,琉球被日本吞併滿清也只能裝聾作啞,於是這時李鴻章提出了海防與塞防的大論戰,這場論戰的詳細前因後果請見《橡皮推翻了滿清》,總之最後是左宗棠的塞防海防兼顧論獲勝,李鴻章的海防為重論失敗,於是到了中法戰爭時,滿清並沒有足夠的海軍力量能與法軍抗衡,但是左宗棠仍然堅持不可輕言退卻的主張,一意主戰。

 

李鴻章則認為,即使在陸上可能獲勝,但是當時清朝海防能力不足,三隻水師雖然總共有近50艘船艦,真正有戰力的只有北洋水師的超勇及揚威兩艘無防護巡洋艦,此二艦的裝甲相當薄弱,很容易遭到擊沉,其他艦艇則更是不堪一擊,雙方若開戰,法國勢必取得制海權,可任意攻擊沿海,封鎖海上運兵與貿易,甚至有可能直攻天津。

這次李、左論戰仍然是左宗棠佔了上風,清廷正式出兵,戰爭的結果果然一如李鴻章所料,當孤拔(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率領法國海軍橫掃海上時,清軍水師完全無力抵抗,孤拔進攻福建水師的大本營馬尾,將福建水師的十一艘艦艇全數殲滅,更摧毀了本是由法國協助建造的福州造船廠;孤拔對台灣實施海上封鎖時,南洋水師派出五艘艦艇試圖解除封鎖,雙方艦隊遭遇交火,南洋艦隊五艘艦艇中兩艘受重創被迫自沉,三艘退入港中避戰,此後再也不敢輕言出戰。


很不幸的是,李鴻章兩次跟左宗棠大論戰,都是李鴻章輸,更不幸的是,最後都證明李鴻章是對的.......


雪上加霜的是,清廷為了清法戰爭,調動原本駐守於另一個藩屬國朝鮮的部隊,清軍在朝鮮駐軍減少,直接誘發朝鮮親日派開化黨的金玉均等人聯合日軍發動政變,史稱「甲申政變」。

朝鮮同時發生政變讓滿清左右支絀,日後許多史家批評李鴻章因門戶之見,或只想保存自己麾下戰力而不願派遣北洋水師主力南下作戰,其實北洋水師必須防備法軍直攻天津、北京,原本就不能任意調動,甲申政變發生後,更因為日軍蠢蠢欲動而必需鎮守北方,滿清無力應對南北兩方同時發生戰事,是對海軍投資不足的「現世報」。

......

......在此次政變中,幸虧當時駐朝鮮的袁世凱當機立斷,趁日軍尚未大舉增援,率領少數清軍攻入王宮,恰巧遇見先前他曾經幫助朝鮮國王訓練的朝鮮部隊,兩軍合力攻擊日軍,因而敉平政變,否則朝鮮將提前十年落入日本手中。

然而袁世凱的成功行動卻也種下了甲午戰爭的遠因,在事件後,清日雙方簽定《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其中明訂「朝鮮若有變亂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這個爭議條款,在1894年時引爆甲午戰爭。


而甲午戰爭的結果我們也知道了,在馬關條約中,台灣割讓,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演出李經方在橫濱丸號上交割台灣給日本的一幕,除此之外,還連同遼東半島也割讓,稍後還是李鴻章聯合國際力量,挑撥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才讓日本把遼東半島吐還給滿清。

這時左宗棠過世已久,沒能親眼看到他的一意孤行造成什麼結果。

 

------------------

補充說明:關於海防塞防問題,我在《橡皮推翻了滿清》書中有詳細列出雙方論點,包括左宗棠方的論點也有很仔細的說明,以及為何滿清會做出這種決策的理由,和為什麼我認為李鴻章的論點雖看似偏激,以後見之明來看卻較正確,這牽涉到整個國際賽局的問題,不過太長了就不貼上來了,只好等書出了以後再請大家捧場囉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