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系列文章原本刊載於想想論壇,此處為純文字版,完整圖文版請至想想論壇閱覽)


前回提到美國尚未誕生,就面臨遭到戰友背叛的大危機,正當富蘭克林施展「乾坤大挪移」,化解了外交危機,取得國際承認的同時,美國內部卻也激起了一股暗流,差點要將孕育中的美國扼殺在娘胎裡。

而這次的「敵人」,不是叛徒,也不是為了利益翻臉不認人的外國,竟然是一群最愛美國的知識份子領袖,與一路為國奮戰的大陸軍弟兄們。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得從當初《獨立宣言》講起。

話說《獨立宣言》並非宣布「美國」的獨立,當時還沒有「美國」,文中「United States」一般翻譯成「合眾國」,雖然與後來美國的正式國名一樣,但是注意其be動詞用的是「are」,不是「is」,也就是說,文意是指「聯合的各國(州)們」,而不是指一個「合眾國」國家。

也就是說,宣佈獨立是各州各自獨立成獨立國家,並非「美國」獨立。各州之間,則只組成鬆散的邦聯,邦聯的運作辦法,端賴《邦聯條例》,因此一般都說美國最早的憲法就是《邦聯條例》。

各州組成邦聯的時候,誰都不想被管──不然當初幹嘛要跟英國鬧翻搞獨立──所以邦聯的權力弱到極點,連徵稅都沒辦法,要徵兵,要支付軍費,只能跟各州到處拜託。

約克鎮圍城戰戰勝後,英美雙方大體上停戰,沒了直接的戰爭威脅,各州更不願意付錢,於是大陸軍已經好幾個月沒領薪水,連先前承諾的退休金,也可能會化為泡影,軍中人心惶惶。

就在這時,有一群最愛國的高知識份子政治家,則正在思考更長遠的問題,這群人可說都是一時俊傑,包括後來的第四任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美國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爾頓、紐約州參議員,起草《美國憲法》中一大部分的高凡紐‧莫里斯(Gouverneur Morris)、賓州參議員,日後任邦聯時期財務總監的羅勃‧莫里斯(Robert Morris)等等。

他們認為各州各自為政,不是長久之計,為了要長治久安,需要加強中央的強制力量,日後他們就成了主張加強聯邦權力的「聯邦黨」。

但是各州才不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搞出一個太上皇單位來管自己,所以漢彌爾頓等人的意見處處碰壁,恰好這時大陸軍因為待遇問題軍心浮動,於是這群聯邦黨人在為國家好的善意出發點上,想到了一個超級餿主意。他們認為:只要這些軍人的不滿鬧大,各州為了能順利解決問題──籌錢給軍人以避免兵變──就會願意往聯邦方向邁進。

於是,他們直接間接的鼓勵軍方請願,以便對大陸議會施壓,好方便他們在議會中推動中央權力。這些聯邦黨人雖然都是當代最佳的智士,但是卻低估了把軍隊當成政治籌碼的危險性,結果不但他們在議會中的努力沒有太大成果,還差點真的釀成了兵變。

這給我們一個教訓,即使立意良善,但若手段不正當,結果反而更不好。

這次,輪到華盛頓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當大陸軍人心浮動,流言四起,甚至打算對議會發布最後通牒,美國瀕臨發生軍事政變的前夕,華盛頓即時出手。

首先,他表示士官兵私下自發串連並不恰當,他將舉辦一次正式的會議來讓士官兵們討論這個問題。會議當天,本來是蓋茲將軍開場,華盛頓卻意外出席,蓋茲驚訝之餘,把講台讓給了華盛頓。

華盛頓在這次後世稱為《新堡演說》(Newburgh Address)中,表演了畢生最重要的一次政治演出,當他表示將朗讀一封來自議會的信時,先緩緩從口袋中拿出眼鏡,並向士兵們致歉,說請讓他戴上眼鏡,因為如今他已經髮蒼蒼而視茫茫了,士官兵們想起華盛頓幾年來與他們一起奮戰,所受的苦與他們相同,其中與華盛頓一起服役較久的人,甚至流下了眼淚。

於是,華盛頓就像在蒙矛斯之役中以一人之力扭轉敗局一樣,只憑自己一個人的領袖魅力,就讓可能的「新堡兵變」煙消雲散。

大陸議會也急忙回應,經過激烈的辯論,議會決議把先前支付大陸軍軍人終身半薪退休俸,改成支付5年全薪,但是以已經毫無價值的大陸幣支付,士兵們當然不滿,發生好幾起暴動,6月時,賓州更發生兵變,使當時位於費城的大陸議會被迫轉移,這使得日後美國決定劃出一個不屬於任何一州的特區作為首都。

於是,在《巴黎和約》簽訂,英軍撤離,戰爭的可能性真正完全消失以後,華盛頓逐步解散大陸軍,1783年12月4日,他先在紐約的福勞斯酒館(Fraunces Tavern)向他的軍官們道別。

之後,12月23日,華盛頓來到安那波利斯,向大陸議會交還身為大陸軍總指揮官的職位,他發表感性的演說,自己也老淚縱橫,當他就這樣交出軍權,不但為人類的歷史寫下了典範,也跌破了許多人的眼鏡,歐洲各國全都無法相信華盛頓竟然會這樣簡單就放棄權力。

約翰亞當斯的太太,阿碧蓋兒(Abigail),在她丈夫1776年簽定《獨立宣言》的前幾天,曾對他說:「記得,每個男人只要辦得到,都會成為暴君。」

但華盛頓證明了不是每個男人都會如此。

華盛頓也讓美國從此在政治典範上上領先歐洲,歐洲在19年後,拿破崙在類似的情況下,卻是修改憲法成為終身執政,死抓住權力不放,再2年,稱帝。

華盛頓與英王的「喬治對喬治」之爭也因此分出了勝負,當英王喬治三世聽說華盛頓打勝獨立戰爭之後,並不是成立美利堅帝國華盛頓王朝,而是辭職回家種田,喬治三世震驚之餘,也心服口服的說:「那麼,他將會成為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人。」

但喬治三世此語,不但表示他敗的有風度,更顯示他的觀點也領先時代。後世許多人,還認為死抓著權力直到身敗名裂的拿破崙很了不起,但喬治三世卻已經體認到,在國家有難時,挺身而出,當國家不再需要自己,就不戀棧,瀟灑回到家鄉種田的華盛頓,才是真正的偉大。

不過,即使偉人,也有預測出錯的時候,華盛頓在辭職演說中,表示由於他已經完成了議會所指派給他的任務(即打贏獨立戰爭),他辭職之餘,也將離開所有公職崗位。

華盛頓此時作夢也沒想到,這個國家的建國過程比打仗還艱辛,使得他日後又得重出江湖,再度擔任8年的公職。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蘭可 的頭像
    普蘭可

    明騎西行記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