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如果正常看,不是看到一半走掉,就是一邊看一邊笑到肚子痛XD,我屬於後者(或是看到頭痛 因為運鏡相當不順暢 愛轉來轉去 不曉得吳導是怎麼了)

不過如果以歷史觀點來看不是全無可取之處,可以看的點有兩個:

1.赤壁劇組中負責服裝與道具考據的人極其用心,劇中的穿著、士兵裝備、使用物件等,都相當符合東漢末年的真實狀況,這應該是本片最大的歷史價值。

2.在大將出現的時候以外,以及太Fancy的部分(什麼反光啦之類的)以外,兵的陣形戰鬥是有反應一些真實性,步兵在平地以盾牌結陣成為活動城牆對抗騎兵,騎兵不是「衝擊」(這才是不合理的,但從魔戒以來很多電影都把騎兵當坦克車,但事實上騎兵是不可以拿來衝撞的,所謂「衝擊」是利用騎兵的機動力出其不備,以及利用騎兵對步兵心理上的壓迫,使對方動搖或潰散)而是會自動衝進「巷道」,要突破步兵陣時,只能停在陣前想辦法用長槍攢刺,這部分表現的很好(雖然我很懷疑當時的吳軍有這樣的訓練度嗎?XD 劉備的一定沒有)。

可是這一點到赤壁2的時候幾乎完全消失了,整個全面Fancy化...


至於飽受垢病的「現代化對白」,也幫它平反一下,其實古人講的話我們根本聽不懂,古人可不是用文言文說話的,古中國的「文言」、「白話」,顧名思義,文言,是寫文章時才用的文體,白話,則是平時說話用的語體,兩者自古不同。

古人記錄:「子曰 : OOXX」,其實寫下來變「文言」,並不是真的那樣說話,而古中國各地方言不同,到彼此完全聽不懂的程度,古方言跟現在的各地方言也不同,所以若從歷史觀點來看,一般歷史劇那種咬文嚼字半文言國語/普通話,才是假的、錯的,而事實上我們無從得知古中國的「白話」到底是怎麼樣,因為一直在變,在這種狀況下,「現代化對白」其實並不算太錯,只是相當於「華爾奇麗雅」講英文這樣的程度。

但是,對白的內容本身沒藥救就沒辦法了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