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數字的份量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還有待推測

第一節說起來是卷一最難啃的一節,不只是因為內容的範圍最大,也因為可能的問題最多...豈敢質疑費爾南?XD,還是敢啦:P

其實問題顯而易見,主要發生在世界人口的計算過程,費爾南列舉大量數字,試圖找出世界人口的軌跡,他心知這些數據都有很大問題,不過最後他還是下了一個武斷的決定,認為世界各地區的人口應該大體上同進同退,還有有了「中國與歐洲人口相等」的論斷。

就書中的論述來說,多數理組的人大概都無法同意費爾南的「統計學」結論,計算過程的證據性不足,所用數據的可能誤差也大到其實根本不能用,我認為,費爾南在此得到的「中國的人口增長同歐洲是一樣」的結論站不大住腳,因此,再基於這個結論往下推的一些想法,也只能僅供參考。

其實正如書中說的,這些數字,只有數量級是可參考的。要對古代有一個概略了解是可以,但要畫出曲線,再從其中找出什麼軌跡來,那太牽強了點。

另外就是費爾南對中國的部分也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這不怪他,這小節的最後,他提到了(因為他認為世界人口同進退,其原因有可能是)氣候的變遷,《歷史上的大暖化》這本書,可以做個對照。

可以發現數理的確不是歷史大師的長處,不過,相對的,下一節,就進入含金量極高的章節了。

 

第二節 ●參考座標

上一節談到世界各年代的人口,雖然不準確且推論有點問題,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確定那就是15世紀各地的人口遠比今日少,因此「城市、軍隊和船隊」的規模也等比縮小。

費爾南舉了幾個例子:

15世紀德國最大城為科隆,當時人口僅2萬人(現在的科隆約有100萬人口),而此2萬人在當時是人口,才能和力量的一個重要中心(供參考:台灣大學大學部師生約有2萬人)

16世紀伊斯坦堡有40~70萬人口。

17世紀的3大強國:鄂圖曼土耳其、西班牙、法國,各自擁有1700萬人口,所以,誰說台灣(2300萬)是個小國呢?

 

16世紀初爭奪義大利的各支僱傭軍,規模僅1~2萬人,和10~20門砲,這1萬人的士兵比今日5~10萬人的部隊更加重要,這是因為當時的條件,部隊太大就會後勤失靈。而到1630年,華倫斯坦統率10萬大軍,這可需要高超的後勤組織。

費爾南引用Dupre d'Aulnay的說法:為養活10萬大軍,後勤部門每天必須準備12萬份食物(因有的人領雙份),每4天48萬份,每馬車可運800份,因此需有600輛車和2400匹馬,發明鐵輪烤爐烘製軍用麵包讓軍需變簡單點,不過17世紀初,部隊人數仍以2萬為宜。

 

 

接下來,費老講了法國人口過剩問題,費老總是很關心母國...跳過這部分...之後來到重點中的重點:Gordon W. Hewes 的1500年世界文明地區圖。

Hewes把世界區分成76塊,這邊倒帶一下,前一頁,費老指出,世界文化發達地區/人口密集區大置上都位於同一些地帶,文化的地理區域在千百年之中很少變化。

 

Hewes的地圖將世界分成幾個不同文明等級:

原始部落:以採集,捕魚為生,1~27

遊牧部落:28~44

小鋤農業:45~63

文明地區:家畜,單/雙鏵犁,車輛,城市,64~76

 

其中,文明地區被以黑色顯示,容我武斷的說,這個區域,就是「世界」啊!這邊也偷偷透露一下,《明騎西行記》加上《明騎東還記》的總路線,就是繞這個「世界」一圈。

 

Hewes的地圖說明了:

(1)文化和文明的地理位置很大程度上固定不變

「世界」在很長的時間裡,一直位於大體差不多的範圍之內

(2)早在歐洲獲勝(19世紀)前的數百或數千年,整個世界(全球)已經為人們所確認和佔有

凡有普遍食用價值的食物也都已經被發現。原始民族對植物的探索十分全面細緻,19世紀吹噓發現中非的歐洲人,是靠著黑人挑夫背著他們的。1551起的聖保羅探險隊,只不過重新發現印地安人走的老路或獨木舟航道。17、18th法國人從大湖區到密西西比河,也一樣受到「黑炭」加拿大混血兒幫助。

費老指出,歐洲獨力完成的業績是橫渡大西洋,歐洲的光榮在於他的船隻和艦隊橫行海洋,擁有習慣過海上生活的人民、港口及造船廠。

(3)人口密集的狹長地帶(黑色區域)也並非始終一成不變。

可以看到很多地區至今已經有了變化。

 

談完了Hewes的世界地圖,費老接著開始講「野人」與野獸,他說:

 

原始生活包圍著文明地區,另有廣闊的地區竟空無一人,因此,必須設想人獸共生的歷史,或者小鋤農民的黃金時代,文明人把這些當作人間天堂,因為他們有時很想擺脫自己所受的束縛。

...最後一句雖然跟歷史無關,但還真是至理之言啊。

 

費老認為未開化的野人多半存在於遠東:

南洋群島、中國山區、日本北海道(蝦夷族?)、台灣(原住民?)、印度中部。

 

歐洲則已無這類居於山林間、刀耕火種的部族,費老指出歐洲很早就已經將山民「馴化」(同化?)並且不會把他們當作次等民族看待...費老認為在遠東狀況則相反,中國、印度,不斷與「餵養牲畜,居室奇臭」的山民鬥爭。

不過,在文明警戒下,這些「野人」只能困守一角,真正的野人是無拘無束的,生活於洪荒中

即Frederic Ratzel所稱的「邊緣民族」。

在西伯利亞北部,12000名楚克特人生活在8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1000名薩莫耶德人生活在

雅馬爾半島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些人有這麼廣大的生活空間其實並不值得羨慕,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最貧窮的集群往往要求最廣闊的空間」。因為土地太貧瘠,所以需要很廣闊的範圍才能養活一丁點人(也因為土地太爛,所以沒有人想來搶)。

 

那麼就進入野獸的部分,「翻開古人遊記,各種野獸就向你迎面撲來」:

老虎:

恆河三角洲上,亞洲虎泅水過河襲擊船上睡覺的漁人

1626年,耶穌會教士P. de Las Cortes與難友在廣州附近小城被囚,其中一人走出茅屋竟被老虎叼走。

湄南河兩岸森林中不積水之處,老虎,野象,麂,藏身其中。

獅子:衣索比亞,北非,波斯巴斯拉,印度北部鄰阿富汗的大路上。

鱷魚:菲律賓江河中大量滋生。

野豬:蘇門答臘沿海平原,印度,波斯高原。

馬:北京以北常可套捕(這邊費老可能搞錯了)。

而非洲更是擠滿了肥大的獅和象等野獸。

 

至於歐洲,烏拉山以西的整個歐洲都是狼的領地,其間熊據山為王(p.s. 不過,在黑死病之前,歐洲的野生猛獸曾被文明逼到絕境,黑死病拯救了牠們),獵狼是鄉村及城市盛衰的標誌,經濟衰退或收成不好,獵狼停擺,狼就大量滋生。

1420年,狼群竟利用城牆的洞,或趁把守不嚴,溜進巴黎市區...《明騎西行記》中寫到的勃艮地公爵「無畏者」約翰死於1419年...

費老指出,狼在德國與波蘭森林群居,法國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則提供了理想的活動場所。

 

其他野生動物也挺繁茂,1491年,一位紐倫堡醫師,Thomas,Munzer,偕友到瓦倫西亞山區,驚起成群的阿爾卑斯松雞,錦雞,野兔,紅/白山鶉。

波斯則有,野豬,鹿,麂,羚羊,獅,虎,熊,兔,鴿,鴨,雁,斑鳩,烏鴉,鷺鷥,山鶉

但是在這邊對費老的敘述要抱一點疑問,因為費老描述中國皇帝打獵,顯然的他把在御苑中狩獵的情況當成一般常態了...

 

接著到了南美,南美本來沒有太多大型畜類,歐洲人帶了牛馬來,結果野牛野馬大量繁殖,1600年,智利聖地牙哥主教Lizarraga的菜鳥嚮導,遠遠看到多到像小山的野馬群,以為是森林,還高興的說:「我們趕快去砍些木柴吧!」...這糗還真是出大了呢!

 

接下來講到西伯利亞的獵人與皮草,這部分就跳過啦,有興趣的自行參考原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