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1場戰役是於架空歷史板上舉辦的中國十大會戰票選第一階段所選出的,簡介如下:
涿鹿之戰 (黃帝、蚩尤)
簡介:神話時代,蚩尤率領的72氏族自南方北上,與炎帝、黃帝的中原諸部落發生衝突,於涿鹿決戰,傳說中蚩尤趁大霧進軍,黃帝發明了指南車破解,擒殺蚩尤。
牧野之戰(商、周)
簡介:殷商商紂王先征西北黎,後征東夷,國內軍力空虛,周武王姬發趁機發兵突襲,直抵商首都朝歌附近,紂王只能武裝大量奴隸迎戰,決戰於牧野,商軍潰敗「流血漂櫓」,紂王回朝歌自焚而死。
城濮之戰(晉、楚)
簡介:晉楚爭霸,楚、曹、衛結盟,晉、宋結盟,楚國攻宋,晉國援宋而攻曹,楚軍主將子玉不顧楚王命令執意進攻,晉文公遵守流亡時期對楚王「退避三舍」的承諾,順便誘敵深入,之後迎戰,擊潰子玉兩翼,子玉撤退並於三日後自殺,晉取得中原霸權。
長平之戰(秦、趙)
簡介:秦趙為了接收韓國上黨而發生的戰役,趙軍抵達時上黨已被攻陷,初期廉頗以堅守壁壘作戰對付秦軍,但遭趙王撤換為「紙上談兵」趙括,趙括主動出擊,遭白起設計誘敵深入後包圍,趙括於突圍時遭射殺,最後全軍投降,被白起坑殺,不但決定了六國命運,也是中國戰史上大規模屠殺的最早代表。
鉅鹿之戰 (項羽、秦)
簡介:秦將章邯大敗起義趙軍,包圍鉅鹿,各路諸侯援軍不敢出戰「坐壁上觀」,項羽身為楚國派出的解圍軍副帥,矯詔殺了主帥宋義,「破釜沉舟」猛擊秦軍,楚軍「以一當十」大破秦軍,是項羽戰術生涯的代表作。
昆陽之戰(新莽、綠林)
簡介:新莽調集各州43萬大軍,企圖一舉撲滅立劉玄為更始帝的綠林軍,劉秀說服綠林諸將以僅9000人死守昆陽,自己則召集援軍萬人馳援,之後迂迴敵後突襲新莽軍大營,野戰中擊殺新莽主帥,昆陽守軍趁勢開城攻擊,新莽軍崩潰,是戰史上以寡擊眾最懸殊的戰役之一,昆陽之戰的結果直接導致新莽的滅亡。
官渡之戰 (曹操、袁紹)
簡介:曹操迎獻帝定都許都,於官渡修築防禦工事以防備袁紹,於前哨戰中,袁紹大將顏良、文醜遭斬殺,之後曹操堅壁與袁軍相持半年,袁紹謀士諸多計策無一被採用,許攸因親人犯法遂轉投曹操,獻計突襲袁軍主要後勤點烏巢,袁軍物資全被焚燬,大軍崩潰,袁紹僅餘800騎逃回北方,此役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業,亦為「人和」影響力大於戰爭其他層面的特例,是為三國時代三大戰役的第一場。
赤壁之戰( 曹操、劉備、孫吳)
簡介:荊州劉表過世後,繼位的劉琮投降曹操,曹操大軍南下,劉備與孫吳聯盟對抗曹操,曹軍先受到疫病的侵襲,又在水戰中遭火攻大敗,只能自行燒燬餘船退兵,此役結果奠定天下三分,是為三國時代三大戰役的第二場。
夷陵之戰(蜀漢、孫吳)
簡介:因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殺,劉備對孫吳發起復仇戰爭,初期聲勢相當浩大,但遭陸遜於夷陵火攻大破,全軍四分五裂,此役保全東吳,再度確立三國分立,是為三國時代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淝水之戰 (符秦、東晉)
簡介:前秦符堅一統北方後,意圖一舉消滅東晉,動員號稱百萬、「投鞭斷流」,雙方於一連串前哨戰之後,於淝水決戰,符堅視察敵情時把八公山的風吹草動以為是晉軍,是「草木皆兵」的由來,符堅因為中計於敵前下令後退整列,晉軍趁機突擊,由於符堅大軍組成複雜,因而四分五裂,符融戰死,符堅中箭,逃亡時「風聲鶴唳」,之後各族相繼叛變,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洛陽-虎牢會戰(李唐、竇建德、王世充)
簡介:李唐包圍王世充的洛陽,竇建德率軍西進馳援,李世民一面命部下續圍洛陽,自己則至虎牢與竇建德對峙,李世民計誘竇建德出戰,於野戰中以精銳直破竇建德大營,竇建德受傷被俘,王世充投降。
高粱河之戰(宋、遼)
簡介:宋大體完成武力統一後,意圖北征奪取五代時遭後唐石敬塘割讓的要地燕雲十六州,宋軍圍攻幽州城後,遼援軍主力與宋軍於高梁河決戰,宋軍潰敗,此後宋對遼僅能採取守勢。
襄陽之戰(宋、元)
簡介:襄陽是屏蔽江南的軍事要地,元軍採築壘包圍的方式,圍攻六年,終於迫使守將呂文煥投降,之後南宋就無可避免滅亡的命運。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陳友諒)
簡介:朱元璋與宿敵陳友諒之間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水戰,陳友諒使用大型船艦,初期佔優勢,朱元璋座艦被毀,差點被俘,後因鄱陽湖水位降低,明軍的小船反佔優勢,而陳友諒在戰鬥中意外中箭身亡,使得大軍潰敗,此役為中國戰史上少見的大型水戰。
薩爾滸之戰(明、後金)
簡介:面對努爾哈赤的威脅,明出動最大限度的部隊,希望能一勞永逸消滅此一大患,但部隊分成四路,分批抵達戰場的結果是遭到努爾哈赤各個擊破,四路中有三路遭到全殲,戰後明再也無力阻止滿清的擴張。
松錦之戰(明、清)
簡介:清軍包圍錦州,洪承疇率八總兵、十三萬人集結寧遠準備解圍,初期洪承疇主張以壁壘戰逐步逼近錦州,戰局順利,但朝廷因財務困難催促決戰,洪承疇只好改變方針意圖在松山、錦州之間決戰,皇太極親自率軍前來,斷明軍糧,洪承疇主張決戰,各總兵卻主後撤,終決議突圍,各軍馬上爭先恐後逃亡,部隊大亂崩潰,洪承疇堅守松山城,屢次突圍失敗,終於城陷投降。
鴉片戰爭(清、英軍)
簡介:近代中國第一場因為對外憤青行為引發的戰爭,初期起於林則徐中義律之計而挑起戰端,林曾經想動用鄉民武力和自殺炸彈猴等,但均屬無效,攔江鐵鏈亦是一撞即斷,最後林則徐發現謊報戰功最有效,是近代嘴砲作戰的先驅,林則徐終於無法掩瞞事態而被送去勞改,但清廷沒有體認到英軍的實力,擅自撕毀草約導致戰事二度擴大,「揚威將軍」奕經想用時辰來「五虎撲羊」,而湖南提督楊芳則想用馬桶來對付英國人,果然全部大敗,此役標誌著清末中國的全面性落後,也是中國近代化之始。
中原大戰(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
簡介:蔣介石北伐後,由於與各勢力之間的矛盾,終於爆發各軍閥結為反蔣聯盟的中原大戰,蔣介石以內線作戰將對手一一擊破,奠定軍閥共主的地位,亦為生平戰術代表作。
淞滬會戰(1937,國軍、日軍)
簡介: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同時也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而在上海主動發起的一場戰役,然而因為與日軍戰力落差遠比想像大,又顧慮種種非戰場因素而指揮遲疑,導致全面失敗,期間創造「八百壯士」故事,此役導致蔣介石精銳毀於一旦,並直接導致稍後發生第二次南京大屠殺。
遼瀋會戰(國軍、解放軍)
簡介:國軍自出關後,至遼瀋會戰前夕,已被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互不相連,東野依序攻陷錦州、長春、瀋陽,國軍僅少部份經葫蘆島撤退,為國共三大戰役之首。
徐蚌會戰(國軍、解放軍)
簡介:中國近代戰史上單一會戰總兵力規模最高的戰役,國軍80萬人,解放軍60萬人,可說是空前絕後的大戰,然而戰役過程卻相當單純,國軍在戰前就處於四散分割狀態,會戰開始後宿縣被佔,鐵路線中斷,國軍各兵團一個接一個被包圍後殲滅,徐蚌會戰的結果可說完全可預測,但以規模來說則是不可忽略的一場重要會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