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文章開宗明義,先引用一封孫文發給袁世凱的電報,作為開頭。要談的正是民國創立最大的一宗冤案,我們台灣歷史課本說,孫文「讓位」給袁世凱,袁世凱「竊取」大總統,事實如何,從這封孫文自己發的電報可以看清端倪。


----------------------------------------------------------------
《孫中山全集》第一卷


北京袁總理鑒:文前日抵滬,諸同志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屬。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欠缺統一之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政府為生存之必要條件,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只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轉乾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之,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孫文
----------------------------------------------------------------




這封電報的內容什麼意思?我先輕鬆翻譯如下:




----------------------------------------------------------------
北京的袁世凱內閣總理你好:(註:當時袁世凱為滿清內閣總理大臣)


小的孫文我前幾天到了上海,一大堆革命同志,都要我負責組織臨時政府啊(這邊孫文撒謊,後述),我問他們為什麼要組臨時政府,他們說是因為東南各省(當時已分別宣布獨立)缺乏一個統一的行政機構,做什麼事都很困難,所以他們說組織一個臨時政府是各省生存的必要條件,小的孫文我既然看到了各省的憂患與困難,義不容辭,只好暫時來擔任這個臨時大總統啊。袁世凱大大你自己正自己肩負扭轉乾坤的重任(指推翻滿清),你也知道億萬人民們的希望(是推翻滿清)嘛,不過以你目前的地位(滿清內閣總理大臣),不能不避嫌一下啊(指袁世凱以臣下之身推翻滿清直接成為總統,會被說是「篡位」),所以小的孫文我先暫時幫你當總統,其實等於還是把位置留給你的啊,以後你就知道我的一片苦心啦,希望之前大家說好的早點進行,以滿足中國四萬萬人民的希望。孫文
-----------------------------------------------------------------


這封電報寫得是非常彆扭,但如果知道當時的背景就會了解孫文為什麼會這麼寫,這是因為南北議和早就協定袁世凱當大總統,總統之位本屬袁世凱,孫文先去亂搶,搶來爽一下也好,但是他敢搶卻沒膽,生怕袁世凱生氣,所以打哈哈說,哎呀我是不得以的,是被推舉才「暫時居之」,「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孫文的電報清楚說明他不是「讓位」,是「還位」,根本不是什麼因為「高風亮節」所以讓給袁世凱。


且來看看南北和議的過程時間軸:


1911年


11月12日,雷奮、沈恩孚、姚桐豫及高爾等以江蘇都督府代表和浙江都督府代表名義通電全國,促各省派代表到上海商討籌組臨時政府事宜......這邊如同孫文所說的,各省認為沒有一個臨時政府沒辦法生存,但是公推的不是孫文,是黃興!


連宋教仁在此時也是希望推舉黃興:


《胡漢民自傳》


鈍初居日本,頗習政黨縱橫之術,內挾克強為重,外亦與趙、張、湯化龍、熊希齡相結納,立憲党人因樂之以進,宋之聲譽乃驟起,故章炳麟才之。然終以黨人故,克強不敢奪首領之地位,鈍初始欲戴為總統,己為總理,至是亦不得不服從黨議,然仍主張內閣制。


(註:宋教仁字鈍初)




11月15日,上海、江蘇及福建三省代表召會議,議決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此時革命黨人希望黃興出來當臨時大總統,組織臨時政府,但是黃興是顧全大局的人,不像孫文死要名號,黃興知道南北議和在即,不願破壞,也不願意和武昌的黎元洪起內鬨,所以最後他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自任副元帥,暫不設臨時總統之位。


12月2日,革命黨各省代表會議決議,只要袁世凱反正,就公推他為大總統。


12月9日,黃興電報汪精衛,要他轉知楊度,若袁世凱能讓中國成為民主共和國就公推他為大總統。(註:黃興於民國後透露,早在辛亥年以前,袁世凱就一直暗中與革命黨人聯絡,透過其子袁克定和革命黨通消息,所以黃興說大家都不知道袁世凱其實也是「革命同志」,袁世凱不是辛亥年才開始革命撿便宜的。)


12月15日,湖北革命軍認為南北談判中,若南方選舉大總統(原訂於16日)會有礙和議,因此取消選舉,並提出應以袁世凱為大總統。


12月18日,南北於上海英租界談判決議:和平解決時局,公推袁世凱為大總統。


以上時間點孫文均不見人影,一開始組臨時政府是公推黃興,到12月,各省代表都準備公推袁世凱為大總統,並沒有孫文說的「諸同志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屬」這回事,搶當臨時大總統是孫文自己拼命要來撿便宜,卻把事情推說是別人「黃袍加身」。


12月25日,孫文突然自港來滬,27日會見17省代表,29日就選舉他為大總統,2天...選個村長都沒有這麼草率,怪不得沒有一國願意承認這個空殼政府。


這件事,《劍橋中國晚清史》寫道:孫文「讓自己當選」為南京臨時政府的大總統,這句話真是春秋之筆,一點都沒有筆誤,後述。




總之,本來大家都決議好了的,孫文這樣一搞,袁世凱當然想說「啊是在裝孝維喔」,所以孫文趕緊發電報「自表心跡」說我是不得以被推來當好玩的,本來該你的一定會還給你,不用擔心啦,如果孫文是現代的網路「鄉民」,語尾大概還會加個「啾咪>.=」。


1月15日,孫文致電南方議和代表伍廷芳:如清帝實施退位,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沒資格要的位置,非還不可...


結果袁世凱「成大事不拘小節」不跟孫文計較,就當作沒這回事,一樣把滿清推翻了,把總統接下來,創立了中華民國,沒想到後來他竟被寫成是又「篡位」又「竊國」,孫文這種不顧破壞和談也要搶出名的惡質行為,竟然還被說是「讓位」,真的是有夠冤枉。








回到前面說到的,孫文「讓自己當選」事件,其實留下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等會就會提到。剛講到原本全國早就講好讓袁世凱當大總統了,原本的總統選舉也都擱置了,為什麼孫文才回國幾天就憑空冒出個臨時大總統呢?


不得不承認孫文實在很擅長自我行銷,孫文回國時,他的立場其實很尷尬,因為辛亥年他才剛發動「黃花崗起義」結果一敗塗地。


這次失敗對孫文打擊非常沉重,因為黃花崗起義的資金,是他一方面發行「革命股券」以接近老鼠會詐騙的手法向華僑弄錢,一方面又讓致公會「變產救國」,把各地致公會堂向銀行抵押借來的。


這「革命股券」是怎麼回事?大體上就是跟華僑募捐有困難,孫文等人靈機一動,把它改說成是「投資」,說出多少錢就可以買一張股券,日後革命成功可以分紅,「百可報千,萬可圖億」,把革命包裝成了一種生財管道,再用老鼠會的方式銷售。對照之後革命成功,要維持政府還需大借款,根本沒有辦法「分紅」,就知道孫文此舉純屬詐騙,不過發明股券一說還挺先進,可說是以「金融工具」詐財者的祖師爺。


致公會是什麼組織呢?當時華人在北美很受歧視,謀生困難,所以彼此以洪門的會黨結構團結起來,在各地結為致公會,並興建會堂,致公會堂是抽取會員們的血汗錢建成的,當時華人在美只能從事底層勞力工作,生活很艱困,還出錢來蓋會所,是很拼命的事,所以對洪門來說,致公堂是組織的永久基礎,不能輕易捨棄,因此,長老們原本不同意「變產救國」的孤注一擲。


但孫文派去募款的馮自由極力鼓吹,說服了會員召開全體大會通過抵押助餉的決議,投進了黃花崗起義,以上可見馮自由革命逸史第一集《黃花崗一役旅加拿大華僑助餉記》。


結果黃花崗起義因戰略上就有基本錯誤,加上計畫亂七八糟,執行問題重重,搞成了叫一百多個人去自殺式攻擊的大失敗,自此之後,孫文在美國不但要被追討「革命債券」欠款,也沒臉去見致公會的人,馮自由委婉的說,此時的募款已經是「強弩之末」,講白點就是華僑不跟他討錢已經不錯了還捐錢?


孫文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中吹噓:


「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爲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這文章寫得好到連柯文哲教授都被騙過,說黃花崗的犧牲雖然乍看很腦殘,但知識份子的犧牲鼓動了全國人心云云,事實上呢?


後來武昌起義後,黃興到武昌時,對士兵演講,講完後舉手敬禮,現場所有人都很疑惑為什麼他只有三根手指──黃興正是在黃花崗之役中被槍擊中手指,之後截肢,損失了兩隻手指──這些革命軍人連黃興少了手指都不曉得,更別說一般人了,也別說黃花崗對他們有何影響力...他們根本不知情。各位請記得當年沒有CNN,也沒有網路,連全國性的報紙都沒有,孫文所寫的,純屬阿Q。


但是孫文前一句所寫的:「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則是真的,他真的是人財兩失。孫文的革命事業至此可說一敗塗地。




更糟糕的是,孫文心知肚明,別說「純屬意外」的武昌起義,整個華中的革命活動他都沒參與到,這點其他革命黨人也都明白,因此當時袁世凱派蔡廷幹和談,蔡廷幹聽說孫文回國,便問了革命黨人:孫文在革命中有什麼貢獻?結果革命黨人回以:沒有任何作用,並指責孫文只會打嘴砲,沒參加過任何實際行動(孫文最接近戰場的一次是鎮南關之役,但他當時也是身在戰線的大後方)。


所以孫文既無功勞,要怎麼搶位置?簡單,靠吹牛皮,孫文回國就說:「武昌舉師以來,即由美旅歐,奔走於外交、財政二事。今歸海上,得睹國內近狀,從前種種困難雖幸破除,而來日大難尤甚於昔。」


嘩,孫文這下暗示大家,他奔走歐洲(英、法),搞了外交承認,還弄到一大筆錢,總之,孫文一回國,在他有心誤導下,真是謠言滿天飛。


章太炎指證,孫文一登岸就宣稱帶來兵艦四艘和鉅款;吳景濂證言,孫文與黨人協商時說在美國募集美金千萬元、兵船十隻;譚人鳳說,孫文一到上海就大開宴會,說他帶來多少金錢,還有外國兵船答應幫助革命。


各省代表被他唬了,想說,好傢伙,真能變出這麼多錢來,那就讓他當一下臨時大總統好了,既然有籌碼,就不怕毀約會讓袁世凱生氣,這就是為什麼本來說不辦總統選舉了,兩天內突然辦了總統選舉的原因。


但一選上以後,真相大白,孫文馬上說...


《孫中山全集》


「予答之曰: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也!」


就是說他一毛錢都沒有啦,各省代表馬上冏翻天,靠,裝孝維喔...結果歷史課本大筆一揮,說這代表孫文的「高風亮節」...


至於外交承認?孫文還自己發電報要人來承認,但沒有任何一國願意理會。


我在本部落格「國慶日其實應該是3月1日」一文中,提到一個實際存在的主權國家政府,必須有「人民、領土、主權」三要素,孫文的南京臨時政府,一方面財政空虛──每天革命軍討著要餉,光南京城每天要兌現的軍票就有十幾萬,搞到黃興快要崩潰──一方面是各省其實還是各自獨立,只把孫文當個招牌,完全不理會南京的任何命令(尤其是黎元洪的湖北軍政府更是如此),雙重因素下,孫文的「臨時政府」令不出議事廳,沒有辦法實行主權,根本實際上不存在。


所以孫文也知道這招牌要趕緊還給袁世凱,不然他做到自己倒台就難看了。




但是,就算是當一個孫文自己明明知道馬上要還的大總統,他都還要抓權,孫文的政府議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議行政方針,主張中央集權」


孫文因此跟主張內閣制的宋教仁爭論而關係緊張,直到孫文還位給袁,才又說要內閣制──標準「因人設事」,孫文自己是相信總統制的,胡漢民自傳中記錄孫文在上海住處開最高幹部會議時說:


「內閣制乃平時不使元首當政治之衝,故以總理對國會負責,斷非此非常時代之所宜,吾人不能對於唯一置信推舉之人,而復設防制之法度。」


很明顯的可看出,孫文根本就不相信西方民主中最根本重點的「制衡」。




不過,孫文明明才說「不能復設防制之法度」,等到袁世凱當了大總統,他突然又說要防制他,整個裝孝維。


異議者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孫文不相信袁世凱,但才沒多久,孫文跟袁世凱馬上進入關係相當良好的「蜜月期」,轉變之快,實在是......只能還是說「整個裝孝維」。


兩人友好的證明,首先是張振武案,武昌起義時張振武與其他人共推黎元洪為首,當時黎元洪顧慮很多,要接不接的,張振武火了就主張要處決黎元洪威脅他,種下黎元洪對他的仇恨,最後黎元洪終接下都督之位,本來張振武亦與孫武組民社支持,但後來張振武爭權奪利不成,覺得自己是「首功」,瞧不起當初要接不接的黎元洪,兩人漸行漸遠,民國成立後,張振武整天說要「二次革命」,導致黎元洪終於受不了,不禁心生殺意。


但黎元洪也怕弄髒自己的手,他先電報袁世凱請袁將張正法,想借刀殺人,袁世凱一開始不想殺,想幫他們調停,但黎元洪殺意甚堅,由於黎元洪當時是袁的副總統,袁世凱不得不賣他面子,所以終於還是捕殺了張振武,殺張後引起軒然大波。日後黃興把這個案子跟宋教仁遇害相提並論。


但是十天內孫文就到北京,幫袁世凱把把這件事給搓掉了。


這時孫文跟袁世凱真是好到不行,他甚至說:


「袁總統可與為善,絕無不忠民國之意,國民對袁總統,萬不可存猜疑心,妄肆攻訐,使彼此誠意不孚,一事不可辦,轉至激迫袁總統為惡。」


...這真是有「真知灼見」,因為後來正是孫文領導國民黨無事不反,導致「彼此誠意不孚,一事不可辦」,最後終於使袁世凱認為中國還是需要帝制...


不過此時孫文認為中國當時最需要的就是袁世凱,因為兩人實在很麻吉,孫文曾跟梁士詒說:「我與項城(袁世凱字項城)談話,所見略同,我的政見,他也多能領會...」


孫文更對袁世凱說:「十年內大總統非公莫屬」


那十年以後呢?孫文說:「維持現狀,我不如袁,規劃將來,袁不如我,為中國目前計,此十年內,仍宜以袁氏為總統,我專盡力於社會事業,十年以後,國民欲我出來服役,尚不為遲。」


在北京期間,孫文與袁世凱會晤13次,會面相談甚歡,甚至有好幾次竟然談到凌晨2點以後,真是相見恨晚,孫文此時留下了著名的談話:


「望袁總統練兵百萬,中山不才,願自任經營鐵路,建設二十萬里。」


袁世凱答道:


「辦鐵路事,君自有把握,若練精兵百萬,恐非易事耳。」


於是,袁世凱下令由交通部每月撥款3萬元給孫文,至於後來鐵路辦得怎樣了呢?容我賣個關子,到最後再說。


台灣的歷史課本把袁世凱寫成是黑不溜丟,只抹黑他背叛光緒(袁世凱見榮祿時,已是戊戌政變後一天,是沒辦法「告密」的),抹黑他是守舊派,甚至把他因為尿路結石導致尿毒症而死,說成「千夫所指,無疾而終」,真是架空歷史一本。


其實袁世凱在清末,主導整個中國近代化,更在庚子後新政的立憲改革中擔任重要推手,是相當先進的人物,在中國近代發展史上更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


袁世凱在民國前,為中國引進了:


新式陸軍(小棧練兵)


警察(以前中國沒有現代警察,只有衙役)


自來水、電力


新式學校、新式女學校(當時連數學課本都要從零開始編起,建立新式學校是了不起的事,更別說竟然還有女權觀念建立女學校)


督修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主持庚子後新政,廢除科舉,計畫立憲,研擬新官制(後兩項因政爭而失敗)


致力於發展工商實業,曾說過「官可不做,實業不可不辦」






而在民國後,袁世凱的貢獻有:


建立文官選拔制度,有了縣長候選人考試,以考察行政能力與一般知識為主。


建立廉政機構,設置平議院,專門審理官員犯罪案。


在勒緊褲帶中特別重視教育,袁世凱認為「國家之繁榮昌盛,實繫於國民之品德,知識和體力之高超,若欲提高此三者之水平,必得強化公民教育。」因此袁世凱建立了一個四年制的國民學校,作為初等教育。


最重要的是,在袁世凱的統治下,於「二次革命」打垮孫文後,由於地方分裂的情勢受到控制,稅收流向中央,到一次世界大戰前,中央政府從借貸度日,改善至已經可以收支平衡,每年庫存可余兩千萬元,無需再大貸款,直到內戰再起打爛了攤子為止。




袁世凱民國後的治國理念可以完全從他的施政方向中看得很清楚,第一要務在建立制度,以及國民教育,證明他的確相當了解當時的中國需要什麼,也就是從制度與教育這些基本中的基本上打基礎,才能一步步走向現代化。




但孫文咧?他的建國第一要務是蓋鐵路,基本上孫文明明就寫了重要的民主基礎書《民權初步》,但是他對建國的想法卻跟自強運動的想法沒有什麼差別,落後袁世凱的眼光甚遠。


而談到如何蓋鐵路,他的規劃的方式是拿著地圖,不管現地地理的亂畫線連來連去,好像在玩鐵路大亨一樣,根本是兒戲,其中一條現在的老共中國很努力的實現出來,就是夭壽浪費錢的青藏鐵路,以現在的技術蓋都很辛苦了,民初?那是幻想。


這就算了,他與外國記者提到蓋鐵路的財政問題時,他竟然說:「財政是我最後才考慮的問題。」這叫什麼計畫...


這位外國記者名叫瑞納,是《紐約先驅報》的駐華記者,他與孫文交情匪淺,據說是孫文《民國開國宣言》的起草人,不過他當晚聽到孫文這麼說以後,整個ORZ,寫信給《泰晤士報》特派員G.E. Morrison,認定孫文有精神病和妄想症,該信收錄於《清末民初政情內幕》G.E. Morrison書信集。




當然,孫文辦事從來不講計畫,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一直到後來都是如此,1921年8月,孫文當時在廣州軍政府開北伐會議,談到軍餉,孫文說﹕我帶鹽去就夠了。汪精衛問道是否需要擬定出師計劃,孫文說:不要計劃......我是陳炯明我也要跟他翻桌啊!




那鐵路到底最後蓋得如何了?結果連一公分都沒蓋,或說連一根枕木都從未蓋過,一百多萬元全給孫文私吞,充作「建國基金」去了。




不過,孫文的確有一點過人之處,是袁世凱望塵莫及的,那就是他的演講魅力,孫文每次演講,總是人山人海,他曾說過演講最重要的是「練姿勢」和「練語氣」,更要能「籠罩全局」,可說盡得演講術之菁華,不過在內容上,孫文說:


「宣傳文字,貴能提綱挈領,詞意越簡單,人越明瞭,一切運動,無不成功。」


什麼樣叫簡單呢?


「今用排滿口號,其簡單明瞭,又遠過反清復明矣。」


靠夭,原來是「撕裂族群」...那你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咧?


「至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立國之根本,中人以上能言之,大多數中下級民眾,尚難盡解,不若排滿口號更易喚起群眾。」


這...


搖擺不定「裝孝維」,善於演講「撕裂族群」,私吞「建國基金」,辦事無計畫,聽起來實在很像是...你知道我在說誰...真是歷史開了我們一個天大的玩笑...




最後以一則八卦來結束本文,話說胡漢民精通象棋,有一天跟孫文下棋,孫文當然不是他的對手,結果連戰連敗以後,竟然惱羞成怒,把棋盤給砸了,胡漢民連忙跟孫文賠罪,兩人才言歸於好,從這種小事就知道孫文器量如何,實在不是個當總統的料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蘭可 的頭像
    普蘭可

    明騎西行記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