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迪士尼卡通的長年觀眾,一定會察覺《冰雪奇緣》與過去作品的矛盾之處,如果你還記得動畫《睡美人》──也是一部即將被迪士尼自己否定過去、重新出發的作品──那《冰雪奇緣》中的安娜許多表現都會讓你會心一笑,因為睡美人的極光公主在森林中發春情竇初開,幻想跟夢中不知名的王子跳舞;安娜在城堡裡悶壞了,也一樣發春想像在舞會上遇到一見鐘情的真愛;結果極光公主還真的巧遇誤闖森林的王子,兩人才跳跳舞唱首歌,就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安娜也是才剛認識就說要嫁給王子還自以為浪漫。

但是接著出場的小克腦袋正常多了,他吐槽安娜竟然想嫁給一個剛認識的人,腦袋有問題,無法信任她的判斷力,還說她父母沒教她要小心陌生人嗎? 這番話簡直就是在嘲笑迪士尼自己的過去,實在是爆笑到極點。最後果然王子就是別有所圖,根本是個愛情騙子。

這不是迪士尼第一次拿自己尋開心,真人電影《曼哈頓奇緣》中,迪士尼就拿自己的所有舊作來惡搞,譬如說迪士尼公主總是有奴役指揮小動物幫忙任何事的超能力,一邊做事一邊唱歌,隨便布剪下來就變成禮服,到真實世界來通通變成大爆笑,最後一樣真愛也不是王子,所以真愛之吻沒效這個梗《曼哈頓奇緣》就用過了。

《冰雪奇緣》震撼人心的主題曲《Let It Go》中一句「我絕不回頭,過去已成過去」,感動了許多人,而這或許也正是迪士尼自己心境的寫照。過去的迪士尼公主說好聽是天真,講白點根本是花痴,迪士尼因應這樣的批評,還推出形象廣告,想強調迪士尼公主的新形象是堅強勇敢,不是幼稚發春,於是過去人魚公主為了追王子連家人朋友都不顧,差點害慘自己的老爸,《冰雪奇緣》的安娜卻為了救親姐姐,連自己的命都不要;過去灰姑娘仰賴神仙教母的魔法才有漂亮新衣,艾莎卻是靠自己的力量自己造出新衣和新家;過去的公主只要等王子救,但艾莎卻必須獨自背負王國的命運和承受能力的重擔。

過去有強大法力,追求自我的,一定是反派女巫,這次卻是主角公主。迪士尼的確是棄絕過去,要重闢新局,重新創造出合乎新時代精神的新公主典範。

這個嘗試毋寧是成功的,《冰雪奇緣》票房一開始表現平平,卻逆勢上升,在美國上映7週後才奪取票房冠軍,而甚至再過幾週後還二度榮登票房冠軍,是很罕見的例子,如今票房表現可望超越迪士尼過去的里程碑《獅子王》,證明這部片相當打動人心。

 

其中,艾莎代表著為了遵守社會規範,必須隱藏自己真正的能力,無法發揮,其痛苦反映了太多人的心聲,更讓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最令人震撼與深思的一點:過去一般認為美國人大剌剌、直接、自由,當然這是對美國人的刻板印象,美國仍然有很多家教嚴明的家庭,不過大體上來說,一般認為亞洲社會才是普遍被壓抑的一群,但是,艾莎這樣一個受壓抑者的完美代言人,結果卻是出自美國,而非亞洲國家作品,一方面可以明白美國多元文化的力量之廣大,一方面也讓人驚恐,這都被美國人做走,那麼亞洲人還有何立足之地?

這個杞人憂天就先擱著,回到艾莎,她也一樣能代表我個人的心境,回顧大學五年級時寫的文章,文字中充滿消沉無望,直到大七下定決心不走社會規範我要走的路,突然間海闊天空,陰霾不再,到處測試自己能力的極限,看看能搞出什麼名堂來,同窗好友們都還在醫院裡頭奮鬥,但是我雖孤獨卻自由,完全能體會艾莎所言。

於是,過去已成過去,絕不回頭,先前,得知老同學蔡依橙醫師(現在應該要改叫蔡校長:P)決定離開崗位時,我曾跟他邀稿寫些醫學文章,蔡校長說他暫時不想碰任何醫療有關的東西,我一聽就覺得真是該把話收回去,因為我自己明明就很清楚,在當年剛棄醫的時候,有好幾年根本就不想碰任何醫學相關業務,再也不想接觸到那個領域了......大概花了十年才回心轉意。

當艾莎蓋起富麗堂皇的冰堡,關上大門,說「冷從來不會困擾我」,可說是全劇上半段的最高潮,我當初離開醫界時,也有這股得意,反正我自己懂醫學,我能一定程度上照顧自己的身體,醫院裡頭醫護忙死累死,病人等死,關我何事,never bother me anyway~

但如果這部片就只到此為止,對社會不滿就躲到天涯海角,自己一個人隱居起來,那也不過是個膚淺的發洩作品而已,《冰雪奇緣》最偉大的段落,是在艾莎的解放之後還有後續,艾莎發現,她想的太簡單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當然沒有一個人能冰封整個國家的力量,但是整個社會的變動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有一段時間,我每聽到又有醫師挨告,又有醫護過勞出事,健保又有新的花招惡整醫療體系,一開始還得意洋洋自己閃得快,後來越來越發現不對勁,這樣下去結果是全台灣醫療總崩潰,就像《冰雪奇緣》中全國被冰凍一樣,無人能倖免,這時才明白還自鳴得意的自己真是個笨蛋,不能就這樣一走了之,自以為自由,受醫界訓練出來的我,即使不當醫師了,還是得負一點責任才行,所以後來我決定常常幫醫界發聲,盡點棉薄之力。

如果劇情只演到艾莎離群索居,只要我喜歡就好,那麼還沒脫出小美人魚不負責任的格局,但是製作團隊卻譜出了縱使追求個人才能的極意發揮,卻還是要回頭兼顧社會責任的段落,這才呈現出一個更堅強、更值得敬佩的艾莎。

在真實世界中,迪士尼也是多次否定過去,重新出發,才走到《冰雪奇緣》這一步。

迪士尼的中年危機始於其全盛時代,當時迪士尼掌權者迷信「扣死當」,喜愛「微管理」,就是「管很寬」,什麼細節都要管,然後又認為可以出一堆低成本的產品搶市,如每部動畫都出了一堆劣質的DVD續集,結果是逐漸扼殺迪士尼的創意,劣質續集影片固然本身獲利,卻不知那是在消費與傷害迪士尼長年累積的品牌價值,迪士尼自《亞特蘭提斯》起就開始浮現危機,到2002年的《星際寶貝》是這個階段最後一部成功作品,《星銀島》就十分失敗,甚至造成虧損。2003年《熊的傳說》也一樣欲振乏力,《放牛吃草》(Home on the Range)再度慘賠,在台灣甚至沒上院線。

這時迪士尼只仰賴PIXAR動畫來支持票房、週邊與樂園內容。於是,迪士尼進行第一次的自我否定,在確認3D已經是未來潮流以後,迪士尼放棄2D的傳統,自行組織3D動畫部門,製作了《四眼天雞》,雖然相當成功,但也成為迪士尼被罵得最慘的動畫之一。

於是迪士尼再度自我否定,2006年乾脆買下PIXAR,請來PIXAR靈魂人物約翰賴斯特來將迪士尼3D團隊整個「砍掉重練」,包括《未來小子》也在賴斯特進駐後修改了60%內容,不過最後結果還是差強人意,但下一部《雷霆戰狗》就大獲成功。

這時迪士尼卻進行最後的轉彎,推出2D動畫最後的掙扎《公主與青蛙》,嚴格來說這是迪士尼最大膽追求突破、最值得讚許的動畫,不只破天荒的用黑人女主角,故事場景拉到卡崔那風災受創的紐奧良,王子也不再是公主的救星,而是個大爛人,但最後與女主角一起成長,技術上更引進許多2D動畫技術以拉近與3D在製作層面上的差距,但是這部片卻叫好不叫座,被視為是失敗作,影響結果相當巨大,從此宣布了2D動畫的死刑,專注於3D動畫上,2D動畫只剩下小熊維尼;其次,由於片名有「公主」被視為是失敗的原因之一,日後迪士尼的片名通通沒有公主名,以前迪士尼用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美人魚當片名的傳統也被斬除,改編自《長髮公主》的《魔髮奇緣》英文原名是「勾勾纏」(Tangled),這回改編自《冰雪女王》的《冰雪奇緣》英文原名是「凍起來」(Frozen)。迪士尼這下真的是「過去是過去,絕不回頭」了。

《冰雪奇緣》可說是迪士尼發現舊有模式已經行不通,痛定思痛後,全盤放棄,不再回到過去,測試自己的新極限,大膽開拓新局的結果,說起來就是艾莎的企業版,怪不得把艾莎的心境描寫的那麼好。

台灣目前各領域也都面臨許多舊有模式已經行不通的同樣問題,但對策卻竟然常常是想要更加強舊有模式,行得通嗎?或許該是Let It Go的時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蘭可 的頭像
    普蘭可

    明騎西行記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