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前我說「先生你哪位?」大概是今年最「不信、不達、不雅」但是卻是最好的電影名中譯,才沒多久,馬上遇到這片「魔球」,也是「不信、不達、不雅」...但是大概是最爛的電影名中譯。且讓我抱怨個幾百個字先。



「魔球」的原名「Moneyball」,直譯的話是「錢球」,如果看電影內容,翻成「錢球」其實也不恰當(但已經比「魔球」好了),因為「錢球」感覺好像是球隊錢很多似的,但其實劇中是因為沒錢所以想找C/P值最高的球員組合,所以應該說是「省錢棒球」,無論如何,劇中造成改變的是邏輯、數學與科學分析,以及主角的信念,並沒有什麼超自然力量,也不是哪個投手投出了出神入化的變化球,「魔球」在哪裡咧?


本片是改編自《魔球:逆境中制勝的智慧》(Moneyball: 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一書,電影的翻譯顯然是受到先出的中文書名的影響,其實直接譯為《逆境求勝》也不賴,就像該作者的另一本書改編的電影就翻成「攻其不備」( The Blind Side: Evolution of a Game)一樣...


...你沒看錯,「攻其不備」與「魔球」的原作者都是同一人,Michael Lewis,他除了對運動題材情有獨鐘以外,還有多本財經方面的著作,如敘述金融泡沫崩潰的《The Big Short: Inside the Doomsday Machine》等書。




「魔球」一片雖然是「改編自真人實事」,不過並不是完全照實際情況演出,片中布萊德彼特飾演的比利比恩創造「棒球統計學」(sabermetric)經營方針,不過實際上這是他的前任Sandy Alderson,在1995年因新老闆史帝芬(Stephen Schott)與Ken Hofmann 要求刪減預算,而開始發展的方針,比利比恩是師承自Sandy Alderson,並非獨自發明。


(當初比利想從球員轉行當球探,也是Sandy Alderson提拔的,Sandy Alderson後來將比利升為助理總經理,培養為自己的接班人,可以說是比利的貴人兼導師)


而劇中的關鍵人物之一,那個耶魯畢業的胖子,則是虛構人物,用來取代不願意在電影中曝光的真人,Paul DePodesta。Paul DePodesta本人並不是耶魯畢業,而是哈佛畢業,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的確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不過他不是做沒多久就被比利比恩挖角,而是做了三年,從球探升到總經理特助,才被挖過去的。


前面提到以統計數字為基礎的想法並不始於他與比利比恩,他所做的改革重點是放在改變著重哪個數據上,傳統上較重視的是盜壘數、打點數,與打擊率,但是Paul DePodesta則認為上壘率與長打率才是真正的關鍵,由於當時其他球隊較不重視這兩個數據,所以才會有「撿便宜」的機會。


那麼,後來他的經營方針到底有沒有用呢?到了2004年,受到《魔球》一書出版的影響,Paul DePodesta的聲望如日中天,於是他自己也當上了球隊總經理──洛杉磯道奇隊的總經理。2004年,他根據自己理論調整道奇隊陣容,成功帶領道旗贏得國聯西區冠軍,但卻在國聯分區賽的第一輪就一勝三敗遭紅雀隊打爆,2005年他又做了激進的大改造,結果是創下道奇隊史上第二慘烈的敗績,他也因此去職。所以這個新經營觀點到底實務上如何?實在很難說。


寫了這些是因為電影中諸多改編,如把比利恩師時代的事蹟也劃歸比利,也並不強調新舊數據之爭,反而是描寫舊觀念為注重外貌、女友、私生活等等,而片末引述紅襪的成功例子,卻未提到道奇的失敗,種種改編,目的是濃縮劇情、聚焦角色,增強對比,因素增加戲劇性,就電影的角度來說可說改編相當成功,不過跟實際的狀況總是稍微有點距離,沒有那麼戲劇化就是了。


但這不影響電影本身的成就,「魔球」一片在某方面來說也是很遵循著「不對稱作戰」的理念,整部片中,並沒有什麼眩目的特效,甚至也沒有什麼大場面或特別效果,球場上的熱血時刻鏡頭也不多,有很多數鏡頭,都是布萊德彼特一個人獨處演獨角戲;而劇中也沒有多加闡述數據有多神,如何造成20連勝,反而以很多時間來訴說比利比恩的過去,還有他與女兒的關係。


然而這些「避重就輕」,卻讓人對比利比恩的一切更認同,也更能投入他的角色,對他的處境身有同感,為他開賽以來創下最差戰績而捏一把冷汗,對他向不懂新觀念而處處掣肘的總教練發怒感到同仇敵慨,又為了驚險得到20連勝而歡呼喜悅,然而,最後季後賽中,運動家隊的結局,一如電影一開始時,這個前後呼應,實在巧妙,乍看之下彷彿一切都回到了原點,但是又一切都不同了。


最化龍點睛的一幕,是最後當比利比恩考慮是否要前往紅襪,一邊開車一邊聽女兒錄給他聽的歌,一開始與之前唱的一樣,聽著聽著到畫面都暗下來,開始用字幕敘述後事了,才聽到最後兩句(在此就先不說破),對照著字幕的敘述,很明白的說明他的選擇出自於什麼,不禁會心一笑,這巧妙的安排不僅將全片中原本看似點綴的他與女兒的交流提升到主線,更提醒了觀眾,「魔球」一片,雖然說的是「你怎麼能不愛棒球呢?」,但是它拍的不是棒球,而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啊!


題外話,飾演老闆史帝芬的,不是什麼演員,他其實是全球遊戲界的龍頭Activision BLizzard的執行長Robert Kotick,我說這位大老闆您是不是有點太閒啊XDD(不知道Robert Kotick演過這片以後,會不會對他的經營有點幫助,因為最近幾年,Activision老是像洋基隊一樣,砸大錢買當紅的公司,如買下「吉他英雄」的RedOctane,和「魔獸世界」Blizzard,但是買了以後,兩者現在都已經走下坡,「吉他英雄」因為市場飽和被Activision暫時凍結,魔獸全球會員數現在也走跌,我看Activision還是改買一些「價值低估」工作室比較好呦...)



故事性:90


娛樂性:80


啟發性:88


聲音及影像表現:80


總評(非平均):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蘭可 的頭像
    普蘭可

    明騎西行記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