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集的一開始,就是上集的內容濃縮簡介,話說上集結束在莫那‧魯道坐在公學校的旗桿下,我認為那個畫面完全傳達出了莫那‧魯道心中複雜的感受,我們看史詩片,經常喜歡看「以寡擊眾」「以弱敵強」「絕地反攻」的故事,然而莫那‧魯道卻是在進行必敗之戰、求死之戰,因為無法活得有尊嚴,只能追求在死的過程中有尊嚴的悲慘舉動,對賽德克族人來說,他們所剩下的,只有死的方式的選擇。


接下來,無論是戰鬥也好,訣別也好,最後的自盡也好,都已經是在上集中就已經註定的事,這其中的詳情,就不一一敘述,以免影響了觀影的感受,我只能說,下集有許多悲慘的描寫,回想上集,相互呼應,我想許多莫那‧魯道在上集的矛盾行為,當時或許不能完全理解,但只要想到他已經預見這些慘況,或許就能體會他的心情了。


下集在戰鬥上的片段遠較上集多,戰鬥場景的激烈與畫面的效果都是無庸置疑的為國片最高水準,一開始的伏擊戰十分爽快,馬赫坡大戰的規模被放大了,雖然可能比起史實有點誇張,但有陣地觀念的戰鬥過程設計,真實感相當強,甚至可說比許多舊好萊塢片還優越,這些都是相當可看之處。


但我認為下集的重點,還是在於如何「收尾」上,上集已經帶出要大出草的原因,而也已經告訴我們是場求死之戰,悲慘的結局已經註定了,下集到底要怎麼把這樣的結局轉化,要怎麼收場呢?我相信這是這部電影相當關鍵的一部分。


最後的結局,有種「絢爛歸於平淡」的感覺,在激烈的戰鬥結束後,魏導又使用他擅長的多線式描寫,以許多短片段交織,告訴我們每位角色的結局,就好像爆炸的火花,散開成一個個小火星,然後緩緩熄滅,對這樣一個驚濤駭浪般的故事來說,這樣的收場方式,或許有人會覺得鬆散,但我倒覺得十分滿意,因為這樣的收場實在是一個轉化情緒的最好方式,淡化悲傷,升華為對歷史的重新審視,我覺得是一個出乎想像之外的傑作。


其中,最感動我的片段是,在抵抗到無力繼續支持下去以後,莫那‧魯道將指揮權交給兒子達多,自己消失在山林之中,日軍派出倖存的莫那‧魯道的女兒馬紅,帶酒招降兄長達多,然而,他們只是出現,和妹妹見最後一面,沒有改變求死的決心,但就在他們離去前,達多等人跳起了辭世之舞,唱著辭世之歌,一邊歡呼一邊對空鳴槍,好像是慶祝似的,他們在面對既定的死亡時,仍然可以如此豁達,活在當下,相當另人動容,對於我們這些每天庸庸碌碌只求活著的人來說,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


而日軍指揮官,一開始還認為「兇蕃」只是「動物」,是「野蠻性的行為」,拒絕承認他們是戰士,到此也不得不改口,稱他們為戰士,並感嘆為何會在此看到日本消失已久的武士精神。


電影沒有把小島源治引發的「第二次霧社事件」拍出來,只用字幕帶過道澤群以為鐵木瓦力斯報仇為名義殺害手無寸鐵的投降者們,而電影中以字幕述說日軍將倖存者強行遷居川中島,但也沒有提到他們到川中島後多人因疾病而死,以及許多環境不習慣而自盡,更沒有提到日軍對可能參與出草的倖存者做殘酷的處決及誘殺。


的確如達多所多,活下來的人比較辛苦。


但是他們死的並非沒有價值,在霧社事件之後,終於引起日本國內台灣的關注,
日本《讀賣新聞》刊載《悲壯的兇蕃》,把起事的賽德克人描寫為在新式武器面前進行悲壯戰鬥(有如後世的電影「末代武士」一般),而日本媒體在事件告一段落以後,亦將砲口轉向日本當時的執政黨,引發對殖民地原住民政策的檢討,最後導致第十三任台灣總督石塚英藏、總務官長、台中州知事等有關官員不得不在壓力下引咎辭職,日後對原住民的政策也大為改變。


賽德克戰士們並非只是枉死,他們在追求尊嚴的過程中,最後也對世界造成了改變。


回到電影本身,下集也還有許多不完美之處,例如上集的動物特效有動作停格等問題,下集的祖靈鳥與台灣獼猴也有一樣的情況,另外,莫那‧魯道在吊橋上被炸,馬上又出現在河岸,這段魏導在受訪中自承處理不好,原本是規劃莫那‧魯道落水後生還上岸。


但我認為,「賽德克‧巴萊」一片,可說是一種很特別的片型,姑且說,是「商業性的藝術片」,雖然以商業的格局打造,但骨子裡仍有濃濃的藝術片氣息,例如片中大量的使用象徵性的手法,鐵木瓦力斯彷彿與莫那‧魯道交戰,小島源治彷彿看到莫那‧魯道從火燄中衝出,上集的莫那‧魯道彷彿見到父親與之共歌等等,都是很藝術性的表現方式。


或許不妨把吊橋上莫那‧魯道與日軍指揮官謙田面對面的段落,也當作是一種象徵,就無需斤斤計較摔下橋是否能存活的合理性了。


關於電影本身就寫到此,接下來來談些豆知識。田中千繪飾演的小島源治之妻,在片中上集就「領便當」了,不過史實上她並沒有死,只有第三個兒子被殺,她和長子與次子躲在屍體堆裡頭裝死逃過了一劫,所以歷史上的小島源治只死了一個小孩,沒有全家都被殺光。


而片末被強迫指認人頭的年輕人,是荷戈社的比荷瓦力斯(和被捕的那個同名不同人),比荷瓦力斯也受日本教育,日本名為中山清,是小島源治的次子小島重雄的朋友,在事件中曾有人要砍他的頭,他逃到道擇群,被鐵木瓦利斯庇護,後來小島源治收養了他,日後日本安排徐若萱飾演的高山初子(花崗二郎之妻,後來的高彩雲)與中山清結婚。他也就是日後首任仁愛鄉長高永清。


昔日的馬赫坡,後來成為廬山溫泉區,滄海桑田,不勝欷噓。




故事性:92


娛樂性:98


啟發性:80


聲音及影像表現:90


總評(非平均):9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