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鯨奇之旅」的原始故事,發生在1988年,離現在已經是24年前,那時候我還是個小小孩,世界也與現在有很大不同,環保還不是主流思想,美蘇冷戰才剛開始融冰,而現在全球關心的是全球暖化使北極海融冰太快導致北極熊餓死,當年全球擔心的卻是「全球冷化」,北極海結冰太快導致三隻灰鯨受困。

故事發生的地點真的是「天涯海角」,打開地圖,巴羅角位於阿拉斯加最北邊的角落,所以一開始旁白的小男孩說自己是住在世界的角落,真是一點都不假。

而小男孩是因紐特人,也就是以前俗稱的「愛斯基摩人」,之所以會叫「愛斯基摩」,是因為早期西方人以北美印地安人對他們的稱呼來稱呼他們,後來才「正名」為「因紐特」,「因紐特」在因紐特語之中就是「人」的意思,這點就跟賽德克語中「賽德克‧巴萊」是「真正的人」的意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愛斯基摩人的稱呼比較有名,講愛斯基摩大家都知道,講因紐特就人人霧煞煞了,不過愛斯基摩是北極圈所有原住民的通稱,除了因紐特人以外,還包括阿留申人,與西伯利亞的尤皮克人。這部分就先不深究。

故事從發現三隻灰鯨受困開始,最後演變成國際事件,其間的過程雖然經過簡化與改編,但是很多細節仍然十分寫實,引人會心一笑,全片與其說是拯救鯨魚,不如說是各色各樣不同背景人們匯集的大融合過程。而每個人都有偏執甚至惹人厭的一面,卻也有可愛的一面,在過程中都展現了出來,因此與其說是鯨魚的故事,不如說是人類的故事。

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茱兒芭莉摩所飾演的綠色和平組織人員,實際上當年參與拯救行動的綠色和平組織人員很多,但片中只以身在第一線的她作為代表(名字是假名),茱兒芭莉摩把激進環保份子那種神經兮兮、偏執惹人厭的樣子演得淋漓盡致,但到後半部就明白這是為了達成目標而刻意披上的自我武裝,畢竟環保團體與政商界相較總是弱勢,在談判的過程中只能以許多不對稱的方式作為籌碼,但搞環保並不只是一味敵對,為達成任務,執行上非常的聰敏靈巧,甚至願意與敵對團體和殺鯨國家合作。

在現實中,綠色和平組織當年其實原本認同不干預大自然,讓三隻灰鯨自然死亡,但是他們很快就理解到這個事件的宣傳價值,因此開始參與並主導救援行動,說起來有違真正的環保理念,動機也不是那麼單純,但實務就是如此。

其他參與的人也一樣,如因努特人、石油公司、美國政府、記者們,半路加入的「神秘明尼蘇達人」,以及最後加入的蘇聯,他們其實也都一半是為了宣傳利益才加入,但是卻也都真誠的在拯救這三隻鯨魚,這個過程很忠實的展現出來,表現出人性既不偉大,卻仍然很高貴的有趣之處。

因各路人馬匯集所造成的文化落差,以及對各組織忠實的描寫,更使全片笑點不斷,例如媒體搶新聞生態,報導新聞一窩蜂,連學校小孩都只談論救鯨魚,既荒謬又好笑,對照現在的媒體生態更覺諷刺。而因努特小男孩根本不想學傳統知識,長輩教他聽鯨魚的聲音時他根本戴著耳機,以及趁記者不懂當地氣候,賣紙板敲竹槓,都十分爆笑。

但在鯨魚的幫助下,最後各路人馬演出了「大和解」,頑冥不靈、只想脫離家鄉的死小孩,最後也傾聽鯨魚之聲,在片末與長輩一起建造傳統小船;神經兮兮的環保份子真情流露,與敵對團體合作,並和前男友重修舊好;孤注一擲的小創業家幫上了忙,拯救鯨魚也拯救了自己;而美蘇兩國更因攜手合作而更加「融冰」。

但鯨魚呢?其中有一隻確定死亡,但另外兩隻,在當年也無法確定是否有存活下來。電影中拍出鯨魚魚躍出海,讓所有人看到,但當時鯨魚只是消失了,不知是游走還是死亡,由於擔心鯨魚的狀況,沒有裝設無線電發報機,因此無人知道牠們到底有沒有存活下來。但是冷戰的結束、環保意識的抬頭,卻是貨真價實的改變,故事中所有人的人生也都因此變得更好。

到頭來,鯨魚只是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彼此了解的機會,整個拯救行動當年受到不少質疑,在蘇聯一年殺害上百頭鯨魚的同時,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拯救三隻鯨魚(可能之後沒多久就被蘇聯捕鯨船殺害)到底是不是有意義的事?不過,事後證明,牠們幫助人類的,比人類幫助牠們的還多,拯救行動的本身或許沒有任何意義,甚至可能鯨魚也沒有存活下來,但是拯救行動的過程,卻產生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影響。這是這部片在溫馨、有趣之餘,也值得深思之處。


故事性:88

娛樂性:90

啟發性:89

聲音及影像表現:89

總評(非平均):8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蘭可 的頭像
    普蘭可

    明騎西行記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