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的楊基寬雖然經常在網路上挨罵,當然,他的想法也不見得都是正確,但是許多爭議是源於斷章取義,楊基寬提供的許多數字與情況仍然是很值得參考的。
這邊想提的是他在非凡專訪時所說的一個「概念」,這邊把它引號起來,因為與其說是一個概念,不如說是比例,所以我以「比例」為題,他說的是,在高階主管的人力仲介市場,也就是所謂的獵人頭部門,統計下來,每100個職缺,有70個無適合的人應徵。
這是為什麼呢?以下混合楊基寬的說法以及部分我自己的說明,這是因為在先前十幾二十年的經濟成長過程中,即使能力不怎樣的人都能升到中層主管,而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外在環境造成的,而是認為自己能力很強,但他們的真實能力正因為自以為很強,而毫無長進,因此其實根本不足以應付現在自己的工作還不自知,更別說更上一層樓了。
於是當他們在獵人頭的篩選下被退件,他們還覺得是對方不識貨,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問題,所以,那70%的職缺就永遠晾在那裡了。
有70%的高階主管,也就是說主導大戰略與大管理方針的職位都空缺,那台灣企業怎能不遇到瓶頸呢?企業無法發展,自然下層人力需求也不會擴張。
楊基寬先生的這個數字跟我所觀察到的狀況其實是差不多的,我所認識優秀的中高階主管,往往後頭都跟著三四個獵人頭公司在排隊等挖角,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才,根本不用擔心經濟不景氣會失業什麼的,因為工作多到隨便你挑。
接下來是我自己的看法,與楊基寬先生有部分相左之處。
楊基寬認為年輕人要在職場上適應上級,不要一直換工作,才能累積經驗,提升自己的能力,這點可說只有部份正確,因為如果一位社會新鮮人初進公司,他的頂頭上司就是那些被退件的傢伙,從這些人的身上能學到什麼東西呢?如果你的上司是這種人,那還是別浪費時間在他們身上為佳。
你說,這樣說他們也太過份了吧?他們好歹也是主管啊?但是別忘了,上一代人生在戰後百廢待舉的經濟膨脹期,出生數也較少,最差的人都可升到低階主管,真正能力強的人在這種狀況下,已經升到高階主管,或是成為郭台銘了。
但是你又問了,獵人頭公司當然分得出好壞,但一個年輕人,什麼社會經驗都沒有,哪能分辨這個主管好不好呢?於是只能合則來不合則去,但不合也有可能是年輕人自己的問題,所以永遠學不到東西,也就只能一直在基層了。
我想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吧。
但這問題該怎麼解決呢?這不是靠罵104是奴隸銀行就能解決的,但我也沒有解決的辦法,不過,總要先弄清楚問題在哪裡,接下來要找解決的辦法就比較快了,不是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