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國際書展中,新聞熱炒動漫館的排隊,結果出現了「動漫館人擠人 小說文學館好冷清」這類的新聞和評論,大意是學生不去逛書展就是缺乏閱讀力,而且原因是因為漫畫。這是一個標準「跳躍式」的邏輯,實際上前提和結論都是錯誤的。
論者喜歡「見微知著」的說動漫館人擠人,一館沒有人擠人,表示動漫畫比較紅? 這根本在科學上就不及格,首先,二館的場館面積遠比一館小,當然比較容易人擠人,另一方面,歷年來,動漫館人擠人都只發生在特定活動正在進行的時候,譬如說簽名會或是限量商品排隊,因為隊列阻礙動線,在小小的二館中自然會造成擁擠,而活動結束以後,人擠人的狀況往往大為改善。
論者又認為,因為漫畫很紅,所以壓縮了文字書,然而,在游素蘭、林政德的時代,漫畫單行本一本的銷售量是可以達十萬以上的,現在呢? 全套加起來3萬就有出版社拿來打宣傳了,以前《新少年快報》的發行量是可以上20萬的,現在《寶島少年》銷量落到8000以下,也就是說漫畫比起以前,不但沒有變紅,而是大幅衰退,既然漫畫大幅衰退,怎麼可能會是打擊文字書的「兇手」?事實上漫畫也是出版市場大衰退的受害者之一,應該跟文字書一起併肩作戰才對,而不是互相指責。
今年的報導說,書展裡畫冊兩天賣了500本,就當成是很紅的代表了,看到這個「代表」數字實在很心酸,去年《暮光之城》在書展單日就破千本了,它可不是漫畫啊,所以到底是漫畫比較紅還是文字書比較紅不問可知。
論者又說,台灣學生的閱讀素養退步,建議家長應該從孩子2到3歲時就開始培養閱讀習慣,那好,我們看看國內外2到3歲可以培養閱讀習慣的童書,不全部都是漫畫或圖文書嗎? 承認吧,漫畫是培養閱讀習慣的一項重要工具,沒有漫畫,也無從培養文字書的閱讀能力。
動漫館還能人擠人,其實應該解讀為出版市場還有一線生機,有很多讀者已經退出了這個出版市場,有5年,甚至是10年沒有進書店了,就算有好的新作品出版,結果大家都不知道,於是只剩有新聞性的作品會賣。像拙作《明騎西行記》出版了一年多以後,還有很多朋友不曉得我有寫這本書呢,如果連有這本書都不曉得,自然別提去書展買了。
然而漫畫部分,還有很多漫畫的愛好者,持續關心新作的出版,這些讀者並不像新聞說的佔「十分之九」,只是一個穩定的少數,他們還願意掏錢出來買書,這應該是值得鼓勵,是出版界的希望之光,而不是變成代罪羔羊。
- Feb 15 Tue 2011 11:11
書展可以感受到學生的閱讀力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