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媒體圈每天都說網路新媒體將取代舊媒體,連傳統媒體人也這麼說,許多新媒體人也因此膨脹起來,甚至看不起傳統媒體前輩們的經驗與智慧,身為一個新媒體人,總是很提醒自己不要犯下一樣的錯誤,畢竟,從大學時代,看著財經紙媒成長,對這些老媒體人,應該抱著一分敬意。而且,媒體人互相批評,總會給人「文人相輕」的不好印象,譬如有新媒體人大剌剌的發表「N種不該看的爛新聞」之類的文章抨擊別人,結果才發表,就被抓包:他自己相關的新媒體集團的文章裡頭,隨便抓剛好N種通通都有,這種「業力返回」的例子讓人警惕,所以沒事還是「嚴以律己」就好。


不過,偶爾也有讓人受不了,非得碎嘴一番不可的時候。

過去朋友們常常私下嘲笑某家商業雜誌:最有價值的就是封面!因為每次吹捧哪個市場或哪家企業上封面,大概就快要爆炸了,或是唱衰某個城市完蛋上封面,結果往往就要復甦了,真是屢試不爽,早知這麼「準確」,只要看著封面反向操作就好了。這至少還能拿來說笑,但這次另一家雜誌的封面故事,卻讓人有點笑不出來。

首先,這則報導說要談食物漲價的問題,開門見山,先來了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角,卻是「久未下廚」到不知道幾百年沒上菜市場,一到市場,因颱風剛過菜價漲到到破百,竟然說比「幾年前」貴很多無法接受,拜託,每年的颱風過後菜價都會漲到破百,但也有盛產期低價的時候,要說漲價,應該要颱風跟颱風比,平時跟平時比才對,連這個常識都沒有,報導使用這種故事有任何意義?

更別說,這個瞎到極點的故事主角,還買菜買到沒在算錢,最後笨到以為自己錢被偷,這故事簡直應該上PTT的笨板,台灣人最自豪心算能力強,婆婆媽媽上菜市場哪個不是精打細算,講這樣一個瞎到爆的笨板等級故事,是想說明什麼?說明故事異想天開嗎?

猜測放這則故事的目標,大概是想強調主角久沒去菜市場,突然被漲價嚇到,但這個做法實在拙劣,故事也總該考慮邏輯性,人每天都得吃飯,主角久未下廚到這種程度,這家人平時都吃啥呢?難不成成仙了不成,噢對,每天吃外面嘛,但是吃外面也漲價啊,那又怎會被菜市場漲價嚇到?

這還沒完,接下來緊跟著又是另一個故事,說是有個小主管,連外食價格已經漲到多少都不知道,想請同事吃宵夜,給的錢卻遠遠不夠,得要去買的助理墊錢,還對此大驚小怪,哇,這小主管可真是極度吝嗇,大概吝嗇到好幾年才請同事吃一次宵夜,而且自己可能「超養生」從不吃宵夜,不然怎會這樣與社會脫節咧?有人真的可以吝嗇又不食人間煙火到這種程度嗎?這故事之不合理,比起剛剛的笨板故事還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許多讀者常常抱怨部落格或專欄作家,寫到「沒梗」了,就寫些道聽塗說來的風花雪月故事打發,或是任意編造,每每看到這樣的批評,總是深自警惕,若部落格寫寫故事或許還可說是文學創作,財經雜誌文章有這樣的內容,還用來打頭陣,或許這年頭部落客跟雜誌主編互換了?

然後下一段,又告訴我們說,雜誌編輯部有找內部同仁進行食品價格座談,「幾乎每位同事都能如數家珍地訴出自己經常吃喝的產品與店家,近年來的漲價經驗」,結果這麼多同事的如數家珍,竟然沒有比上面兩個離譜故事更好的實例可用?

這都是小事,重點是,身為專業媒體,不能憑一兩個人的個人經驗或道聽塗說就當報導立論的依據(所以根本不應該放兩個奇怪的故事),至少要進行一點像樣的證據資料收集,啊,有了,談到了賣場的DM,既然說到DM,應該是要收集DM,然後花點時間一項項比較前年、去年、今年的品項,計算幾個代表性項目的漲價幅度吧?結果啥都沒做,反倒是引用別人一句話:「你只要把這兩份DM一比,就可以知道這幾年食物漲得有多兇!」

啊DM咧?到底是有多兇?這不就是你應該比對、計算給讀者知道的嗎?既然有人幫你收集DM,這會很難嗎?

好不容易,終於有個漲幅數字了,結果是行政院主計處物價平均指數......這誰不會查,但要危言聳聽的說「吃不起」,不能只端個總體物價指數啊,一個簡單的道理,譬如世貿中心聯誼社就算價格漲到十倍也不會有人因此餓死(會去吃的都是大老闆),要看是甚麼樣的食物在漲。

然後又說飲食開銷漲幅是平均經常性薪資的四倍,並誤用俗語「人兩腳、錢四腳」,這俗語指的是人追錢很難、錢追人很快,意思是要以人力賺辛苦錢很困難,但用錢滾錢很容易,講的都是賺錢不是花錢,該文編輯竟然誤用為「謂賺錢速度比不過開銷」,這就算了,比較「漲幅」根本就毫無邏輯。

舉個誇張的例子來說明,假設有人薪水百萬,每月花一萬塊吃飯,結果過了幾年,薪水漲幅4%,變成104萬,但吃飯錢漲幅100%,變成2萬,結果生活壓力會增加嗎?顯然不會!

這跟吃飯錢佔收入比例有關,是不能用漲幅跟漲幅對比的,如果竟然拿漲幅跟漲幅對比,那只有兩個可能,一是撰文者沒有基本數字邏輯觀念,二是有意誇大譁眾取寵,兩者都不該出現在自詡專業的刊物上。

接著,雜誌做了民調,說現在台灣人每天得多花「84元」吃東西,我昏,請問這是財經雜誌還是社福雜誌?如果是社福雜誌,報導有每個月可支配所得很低的人,因為付不起這84元,所以假設有一萬人餓肚子,那是件大事,但文章也沒寫有這樣的事發生啊!如果是針對對財經有興趣的中產階級上班族,84元的事,拜託,這是值得上封面故事的議題嗎?

然後,文章才剛說台灣人每個月花快七千塊吃飯,馬上又引用求職網調查(媒體人的基本常識應該要知道台灣任何網路調查的可參考度都相當低)說有84.7%,如此絕大多數,的上班族,認為食是最大負擔,怪怪,在台北單身公寓房租很多超過七千,房貸幾萬到十萬以上在繳,絕對遠超過吃的負擔,說南部房價較低,但南部吃的也比較便宜啊,怎會是絕大多數上班族食是最大負擔咧,全都住家裡?怎麼想都不對勁,這樣的數字可以參考嗎?應該參考嗎?編輯不用過濾嗎?或是不該引用別的資料佐證,幫讀者釋疑嗎?

還有這樣的神推論,先說「花在購買食物上的支出超出所得1∕3」就算落入貧窮線下,OK,終於有點專業的感覺了,但接著說,「以目前台灣平均月薪3萬8617元來看,只要每月吃的支出達到1萬2872元時,就落入貧民階級」,我昏,這是什麼瞎推論,這得要先看吃的支出成長是什麼原因,是因為米變貴,還是因為更常出去吃大餐享樂,月薪3.8萬的年輕人,一個月多吃幾次TGI Fridays、鼎泰豐,就落入貧民階級?這是笑話吧!

最後,該文危言聳聽的說:「你我正在面臨一場社會不安、健康流失的危機。」

噢,危機耶,那,是什麼原因,該如何解決呢?是因為台幣貶值,所以進口原料上漲,所以造成上漲?是因為有機風氣提升,有機採購增加而有機食品又比較貴,所以造成均價上漲?是因為店租過高,所以非得漲價?還是因為人事成本提高,所以漲價因應?又該有什麼對策?

說真的,我不認為每天多吃84塊錢就會是天大的「吃不起」危機,就算會,也不可能比「住不起」、泡沫化的房地產更危機,或比看不到未來的產業更危機,倒是看到一個媒體墮落,追逐「小確幸」議題到走火入魔,竟把小抱怨做成頭條,還亂塞故事,讓人看不起的危機。

如果一個頂著過去長年知名品牌的傳統媒體,做出這樣的文章,那是的,我想新媒體終究會取代舊媒體,狠狠的取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普蘭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